王勃华:科学地发展我国太阳能电池产业
二是在市场方面,必须统筹考虑国内外两个市场,各有关部门和各相关领域携手,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尽快改变目前95%以上产品依赖国外市场、随时要面对发达国家政策变化随机性影响的不利格局。这将是实现我国太阳能电池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其中尤其要重视的是光伏发电市场(占光伏市场的80%以上)。可喜的是,自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公布以来,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公布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等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营造了较好的鼓励国内市场发展的政策环境。我们希望,国内光伏市场能够由此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从而为我国的太阳能电池产业开辟更好的市场前景。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93902.htm三是要以太阳能电池的发展为契机,以大半导体工艺设备的概念,统筹布局和筹划我国的专用设备制造业。以集成电路制造设备为代表的半导体工艺设备,由于其在工艺加工制造方面的先进性,已经逐步渗透到许多电子产品的制造领域,其中最典型的是平板显示器件和太阳能电池领域(二者均含有半导体工艺及设备,其主流材料也未离开硅),例如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中的单晶炉、扩散炉、PECVD(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淀积)设备,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中的PECVD、PVD(离子镀膜)设备等。在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器件和太阳能电池三种制造设备中,国产太阳能电池设备是其中发展最快和最好的。据有关行业协会统计,2008年我国半导体设备销售收入比2007年增长了56.8%,占整个电子专用设备销售收入的48.9%,其中太阳能电池设备17.66亿元,占半导体设备总销售收入的81%,从事研制的企业已有几十家。从国内外的经验看来,生产太阳能电池设备的厂家很多都是原来生产半导体集成电路设备的厂家。因此,我们应抓住太阳能电池设备的市场契机,统筹考虑晶硅太阳能电池设备和薄膜太阳能电池设备的发展,统筹考虑和协调发展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器件设备,随着太阳能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扩大半导体工艺设备的应用市场,从而带动和促进我国整个半导体设备的发展。
加快技术进步提高核心竞争力
我国太阳能电池产业虽然发展很快,但技术进步却不明显,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很少,产品的总体质量不如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包括设备制造在内的总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有比较明显的差距。为此,在扩大行业规模的同时,应把更大的力气花在全行业的技术进步(包括技术标准的进步)方面。
一是在多晶硅材料制造环节,应以行业骨干企业为基础,建设国家级的共性技术服务中心和支撑平台,采取自主开发与引进国外关键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集中支持,突破规模化生产、综合回收利用、节能降耗等关键技术,积极发展电子级产品,提高相对于太阳能级产品的技术冗余度。二是在晶硅太阳能电池制造环节,成本是目前最大的制约因素,其技术进步的重点应放在提高产品的性价比、降低生产成本方面,这将是在未来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的竞争焦点。应加强各级研发中心建设,以提高电池的转换效率、减少单位电池的硅材料使用量(例如薄片化)、规模化生产、提高寿命和稳定性等为重点开展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同时要积极关注和开展向日自动跟踪技术等新技术研发。三是在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环节,据有关机构对2008年发展情况的统计,其增长速度有快过原来预期的迹象,虽然目前我国有关企业对此已做出了快速反应,但总体来讲在技术上仍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应抓紧工艺技术的研发工作。四是在设备制造环节,应组织设备制造企业与多晶硅材料制造及电池制造企业联合攻关,包括积极发展节能型、环保型设备,积极研发专用的全自动丝印机等尚未国产化的设备,提高铸锭炉、多线切割机等设备的档次和水平,实现平板型PECVD等高档设备的商业化,在已研制出40MW能力、1.4m×1.1m水平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基础上尽快实现商品化等。
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
一是在多晶硅材料方面,加强行业管理工作,引导各地和相关企业,按照项目的规模、能耗、综合利用水平等,制定鼓励发展的技术及产业化标准,规范产业发展。选择靠近相关的化工企业、水电资源丰富、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条件较好的地区,重点扶植其形成产业基地;鼓励化工企业和多晶硅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实现规模化发展;淘汰、限制小规模、高能耗、综合利用水平低的建设项目。目前,我国各相关企业的规划产能之和已超过8万吨,已经达到或超过国内近期市场的预测容量。因此,一方面应针对我国多晶硅材料严重短缺的现状进行积极的部署和发展,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导各地和有关企业客观地面对国际大厂新增产能的逐步释放、减少单位硅材料用量技术的发展、电池市场增长速度下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价格的下跌、国外补贴政策的调整、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快速发展等因素对市场竞争带来的影响,冷静地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市场容量、全球显在及潜在的生产能力、本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成本的控制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三思而后行,分期实施,循序渐进,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同步发展,同时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造成资源上的浪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