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内需的机遇
最近国家批准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其中首次提出要建立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自主可控的关键在“自主”,即要能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才能不被别人控制。言外之意就是目前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因为缺乏关键技术,而受制于别人。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92440.htm方向已经明确,关键是如何实施。业界有人提出目前急需解决的是市场和订单问题,就要紧紧抓住扩大内需,尤其是家电下乡和3G等市场启动的机遇。听起来思路也对,但为什么过去不能走此捷径呢?
再议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市场
从07年开始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消费市场,但是自给率一直很低,在10-20%之间,而且这么多年来此种被动局面未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反而成为部分外商怂恿各个地区投资集成电路项目的最好例证。
实际上,巨大的中国IC市场一直被世界顶级半导体公司瓜分,如在2007年排在中国销售额前30名的公司中没有一家中国公司,其中英特尔为42.6亿美元,三星为21.7亿美元,东芝为17.2亿美元,德仪为23亿美元及英飞凌为23.4亿美元,美国国家半导体排在第30位也有3.8亿美元。
分析原因,除了中国IC产业仍处于幼稚阶段,竞争力差之外,可能还有政府缺乏合理的保护,以及外商能够提供系统产品的全面解决方案,因此即便国内的IC达到同样的质量及价格,因为系统电子产品要重新设计与验证,不但费时间,而且相比于国外芯片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这也是国有体制下企业很难克服的毛病。谁负责?显然推给外商是最安全的。
机会能否再现
如果仅是家电下乡,如电视机、洗衣机、微波炉、冰箱、热水器等,其中半导体的含量不大,约占其销售额的10-15%,而且所需器件的要求并不高,不太需要采用先进制程的芯片。由此可能带动部分芯片的需求,主要是元器件的市场。依中国目前已有的8英寸及6英寸产能可能尚有剩余。
至于3G市场,能提供芯片的公司很多,强手如林。尽管大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然而与中国的展讯等还有一场硬仗要打。其中国家也要想到如何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等系列的对策。
总体来讲,凭借以上两种内需来拉动中国的集成电路市场可能不够强劲。
巨大的市场在哪里
实践告诉我们,目前企图找出一条能有效解决中国半导体业问题的方法可能性不大。这里提出山寨电子产品市场,来供业界讨论。
2008年春节在湖北一个较偏远的农村,人们惊奇地发现家家户户都装有卫星机顶盒。一打听,才知售价非常便宜,全套设备(包括接收锅与机顶盒)不到200元。去年卫星机顶盒在中国农村市场迅速铺开,连非常贫困的云贵地区农民也用上了卫星机顶盒。
山寨电子产品是好还是不好,这里无法作出评述,但是山寨电子产品已不知不觉地进入许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目前风行的山寨手机,马上将兴起的上网本,数码相机,甚至LCDTV等,其市场规模远比中国市场大,因为在新兴国家中潜力很大。据报道全球仅移动电视用户已达2000万。
如果回顾日本电子工业的发展道路,第一步也是模仿,第二步在模仿中不断地改进工艺制造技术,做得更为精致,然后在此基础上才是创新与发展。
韩国的三星几乎也同出一辙,中国的华为与中兴也是走这条路,今天才成为品牌公司。
其实讲模仿不必低声下气,只要不是侵权。目前的关键是要模仿得好,将产品做得精致,让市场能接受它比其它什么都重要,这也是目前山寨电子产品急切要解决的课题。
原本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应该能推动芯片设计、制造及封装、包括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可惜我们错失了机会。如今山寨电子产品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机会。据说在珠三角地区已经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而那些品牌公司又将它嗤之以鼻,正是我们切入的最好时机。
其实仔细想山寨电子产品的市场客观存在,不可能消失,只会更蓬勃地发展。国家如能低调地支持与鼓励,对于中国的信息产业,以及半导体业都具有现实意义。
当然山寨电子产品也需要正确的引导与规范。但是实际上更该担心的是因为山寨电子产品也有大量的技术内含,目前我们的能力与观念是否马上能跟得上。但是应该认识的是山寨电子产品能够迅速捕捉市场,正好是弥补中国IC设计业的最大不足。
任何事应该在争论中作出决断,不可否认山寨电子产品也面临着诸多矛盾与困惑。然而如果我们比较下来没有其它更好的路可走,难道不能鼓起勇气试一下这条路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