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东:结束缺芯历史 给彩电换上中国脸
7月9日,国内首款,全球最薄的42英寸LED液晶电视上市,这不仅结束了我国液晶电视模组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也给海信LED液晶背光模组研发项目带头人刘卫东平添了不少的“非日常工作”,接受媒体采访是其中之一。
“模组是将液晶显示器件、连接件、集成电路、PCB线路板、背光源、结构件装配在一起的显示组件。简单的讲,模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液晶显示屏或液晶面板。”刘卫东做事从不拖泥带水,说话也直接干脆,采访一开始,就直奔主题。
在大尺寸LED液晶电视中,LED背光源约占到屏成本的40%%,如果我国企业率先攻克LED背光源技术的难关,再加上整机电路等方面的一些优势,按可控成本比例来看,我国品牌将拥有平板电视整机成本60%%左右的自主权,比CRT时代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否则,我国彩电企业必将面临边缘化的尴尬境地,我国也将从彩电“制造大国”沦为“加工大国”。
1997年,刘卫东从西安交通大学电子学与通信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到海信工作不久,就成为海信技术中心的技术带头人。2004年,凭借多年的平板显示技术研发积累和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敏锐判断,他决定进入电视液晶模组研发领域。“芯片和模组是电视的两大核心部件,‘信芯’结束了中国彩电业‘缺芯’的历史,我们希望做好模组,从而改变彩电业‘无脸’的现状。”
然而,这又谈何容易?就在海信启动电视液晶模组项目前后,国内一些彩电厂商也开始上模组项目,但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难易程度可见一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主任陆刃波曾分析,整机厂商进入模组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液晶销量足够大,二是技术能力足够强。“这两点我们都具备。”刘卫东对此很自信。
2006年底,刘卫东领衔的“低成本动态LED光源系统开发”课题获得国家863计划支持,这是我国彩电企业首次承担国家863计划在该领域的课题;
2007年7月,海信大尺寸液晶电视LED模组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中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重点项目,成为该项目唯一中标的彩电企业;
2007年9月,海信电视液晶模组生产线正式开工投产;……
如今,国内首款、全球最薄的42英寸LED液晶电视的上市,给彩电换上“中国脸”的梦想初战告捷,始终“紧绷着一根弦”的他终于“长舒了一口气。”目前,在全球也只有包括海信在内的4家企业将大尺寸LED背光源电视液晶模组应用到产品上,国内企业首次在新型平板电视关键技术研发上可以与国际巨头在同等水平上竞争了。这让刘卫东觉得“再苦再累也值了”。
据预测,到2010年,全球LED液晶电视占大尺寸市场的销售比例将超过10%,市场需求总量在未来5年将高达2000万台以上,LED液晶电视将成为带动平板产业升级的新动力。
对此,刘卫东在自信的同时,依然保持着科技工作者一贯的严谨。“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根据规划,今年下半年我们将投产我国第一条大尺寸LED背光模组生产线,解决LED液晶电视全面普及的产业化瓶颈,加速产业化进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