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显示技术日趋成熟 长虹争抢话语权
作为最有希望统领新一代显示技术的代表,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一直备受关注。近日,三星电子高调宣布了其未来三年OLED的发展战略,并表示2009年OLED电视机将量产;率先上市11英寸OLED电视的索尼也在尝试着降低成本。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82330.htm国内方面,长虹涉足OLED领域,打破了先前只有学院派和边缘企业涉足OLED研究,而无传统家电企业涉足的尴尬。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看不到OLED技术的前景或为生存抽调不出更多研发资金的企业很多,所以在国内尚没有形成整体进军OLED的氛围。
日韩企业暂时领先
又是4月28日。很多年后,关心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的人或许能记住这一天。2008年4月28日,长虹OLED项目在成都正式开工,而一年前的4月28日,长虹等离子屏生产线正式开工。
或许这仅仅是个巧合,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长虹等离子项目和OLED项目能够取得成功的话,这个日子对中国彩电业来说,将具有里程碑意义。
因为长虹正式投资OLED项目之前,OLED被公认为是继液晶和等离子之后最理想和最具发展前景的新一代显示技术的代表,已被炒得很热。
国际方面,在近两年的CES(美国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三星、索尼、爱普生等企业都展示了基于OLED技术的电视机,其中三星更是推出了31英寸的OLED电视。索尼去年年底也向全球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1英寸OLED电视“XEL-1”。
此后,以索尼、三星为代表的厂商一直对OLED进行研究。最新的信息是:三星SDI显示器事业部门副总Woo-JongLee表示,三星有望在2009年左右在电视机、笔记本电脑上使用OLED面板。而索尼继推出“XEL-1”后,则一直在潜心研究降低成本。
国内方面,在长虹之前,对OLED开展研究的可以分为几派:一是学院派,如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二是从事液晶和光电研究的一些企业,这些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三是收购派,比如京东方在收购引进韩国技术的时候包括了OLED。另外,一些原来不搞电子的企业,看到OLED有发展前景,也参与进来。
不过当时包括海信、创维、长虹、TCL等在内的有实力的国内知名家电企业,没有一家明确表示要参与到OLED项目研究中来。而政府主管部门在过去的几年内曾多次组织对OLED技术进行探讨,希望能引起国内企业的重视,但最后收效甚微。
“长虹主动投资OLED产业,对中国彩电业来说代表着战略的重大转型,已经跳出了第一代CRT(显像管)和第二代液晶以及等离子受制于人的尴尬。”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公司市场总监彭煜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核心技术“拿来主义”
由于OLED技术拥有亮度高、对比度大、色彩表现好等诸多优势,所以国际市场上投入巨资研发该技术的企业不断增多。
据《中国电子报》记者对2007年涉及OLED领域的一些相关事件的不完全统计,除三星、索尼外,还有以下企业对OLED有所研究:三菱重工2007年宣布将于2009年开始量产OLED面板;2007年8月,LG电子宣布庆北龟尾的E工厂已经开始量产AM(主动型)OLED面板,同时透露LG将推出采用AM OLED面板的2-3个手机模型;随后,摆脱SED(采用表面传导电子发射显示技术)业务的东芝也表示将在OLED方面投入更多的研发力量。此外,爱普生、美国杜邦也对OLED技术觊觎已久。
国内方面,维信诺通过自己研发的方式完成了对OLED市场的切入。北京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万博泉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目前在OLED的部分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共掌握专利171项。其中,维信诺在OLED方面已完成120多项专利申请,授权的有32项,包括器件结构、工艺以及材料等三个领域的核心专利,维信诺昆山工厂也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投产。
与维信诺采用的“自主创新”方式不同,长虹此次投资OLED项目则是不折不扣的“拿来主义”。
记者了解到,长虹OLED项目是和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的,合资公司名称为四川虹视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长虹规划发展部部长郎丰伟表示,合资公司全资收购韩国ORIONOLED公司的工艺、设备及生产线,项目一期移入ORION公司1200万片/年(折合1英寸屏)的被动式OLED生产线,后期新建主动式OLED全工序生产线,产品以1英寸-3.5英寸主动式OLED显示屏和模组为主,目标产能2400万片/年(折合1英寸屏)。同时将建设头戴式电视(产能50万台/年)和移动式电视(产能150万台/年)等移动便携显示终端的研发和生产基地。“‘拿来主义’对国内彩电企业来说更可行,自主研发的技术虽然话语权很大,但时间和研发成本都很高,带来的风险也很大,所以合理地‘拿来’最现实。”彭煜认为。
中国企业的机会?
对比国际市场上一些企业在OLED方面的进程,国内企业对此的认识和研发都还存在明显差距,因为他们不仅是宣布那么简单,诸如三星、索尼等企业已经拿出了详细地发展OLED的规划。
三星SDI株式会社北京办事处经理金龙健先前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2007年以量产2英寸OLED面板为主,目标市场是手机厂商;2008年从事生产AM式的3英寸-7英寸OLED为主,针对便携式娱乐终端设备厂商;2009年及以后开始生产10英寸-30英寸的OLED面板,开始考虑应用在笔记本和电视上。”
随着LG、爱普生、三菱电机、东芝等一大批企业陆续涉足,日本和韩国已经形成了发展OLED的产业氛围。值得国内企业警觉的是,他们都把未来两三年的目标锁定在电视身上。有统计显示,2010年OLED电视的销售量将突破10万台。
相比之下,从目前看来国内发展OLED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长虹和维信诺身上。我们可以从投资规模上发现明显的差距:长虹OLED项目总投资约为22亿元,维信诺的投资规模在4亿-5亿元左右,这与三星、索尼动辄数十亿美元的投资规模相差甚远。
另外,《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发现,很多企业虽然表示关注,但短期并没有投资的计划。更有某知名家电企业的新闻发言人直言不讳地表示:“由于长虹抢在我们前面做OLED了,所以我们不便对OLED发表任何言论。”
事实上,从配套设施看,我国已经形成了发展OLED的大的环境。如上所述,历经学院派前些年的研究,已经掌握了很多核心技术。此外,在产业集群方面,去年年底东莞市政府已正式发文同意筹建广东有机发光显示(OLED)产业技术研究院,主要对OLED关键材料、设备技术项目攻关,计划在3年内制造出370mm×470mmOLED屏量产线及相关配套装备。
彭煜认为:“从CRT到液晶和等离子,彩电业历经了两次显示革命,在每次革命中敢于‘赌’的企业往往获得更多话语权,日韩企业就是很明显的例子,对于OLED技术,现在大家都处于起步阶段,差距不大,国内企业应该有‘赌’的准备,以便将来赢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