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物联网与传感器 > 学习方法与实践 > 光盘真的会消失吗?

光盘真的会消失吗?

作者:赵效民 时间:2008-02-27来源:存储时代收藏


         HD DVD与BD这间的这场竞争可以说是CD时代以来,最大规模的光盘格式标准之争,而在光盘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其他的媒体与数据传输技术的发展也同步进行中。当光盘的容量从CD的650MB发展到50GB时,硬盘也达到了TB级;磁带则继续保持着两倍于硬盘的优势;闪存的威力也开始崭露头角,买个DVD容量的U盘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还有——网络已经相当普及,网速也从原来的Kbps级提升到Mbps级,而当这些本与光盘不相干的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些原本我们并没有想到的问题出现了,或者说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与困惑,那就是——光盘的未来会怎么样?它真的会消失吗?

       第一个为我们点出这种可能的重量级人物就是微软的创始人,全球最富有的人之一比尔·盖茨(Bill Gates)。这位天才在谈到HD DVD与BD格式之争时表示,它们也许是最后一代光盘产品了,日后它们将被网络与闪存所取代。而这个论调在此前也早有人提出过,只是没有盖茨这么“重量级”。这段话也为我们中
的很多人打开了“茅塞”,一时间在很多论坛上,我们都能见到这样的观点,光盘几年内就将消失,网络将是我们的未来。这的确很诱人,可在光盘现在还仍然茁壮成长的时候,我们中的很多人也不禁对这一论点感到疑问,这其中就包括我。

       当我们要分析一个存储技术的寿命时,其实就是在分析它的应用范围,如果在所有的应用范围内都有比它更优秀的技术出现,那么这个技术的消亡就将是注定的。在相关的应用领域中,什么样的存储技术才会是出众的呢,我想应该有以下5个特点:

       1、存储容量:存储设备当然是要用来存储数据的,能存储的数据越多越好,这在数据量爆炸式积累的今天非常重要。

       2、内容的寻址与传输速度:存储设备保存的数据越多,那么在读写它们时如果能用时越少,就将越节省我们的操作时间,从而让我们可以做更多的事情(这其中的“我们”往往也是指系统主机),所以越快的找到所需的数据,越快的传输所需的数据对于相应的存储设备是必要的。

       3、购置成本/存储成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产品价格与每字节成本,将存储设备的价格(购置成本)除以存储容量(以字节 为单位),就是存储成本。显然我们都喜欢少花钱多办事,那么存储容量越大、传输速度越高、寻址速度越快、存储成本越低的存储设备就是我们所最欢迎的。 不过,与其他存储技术不同,光盘的购置成本,还要包括初期的光驱投资,不过,我们在这里更多关注于媒体本身,因为光驱的价格迟早会降到200-300元的价格,并且是一次性投资,可光盘就不一样了。

       4、数据长期可用性:当我们把数据保存到某个储存设备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它能不能被读取,在读取中会不会出错,将是我们非常关心的,这就是数据的可用性,它与存储设备的可靠性密切相关。没有一定的可靠性保障,性能再好,成本再低的存储设备也是不用的。

       5、便携性/可交换性:如果你要把保存的数据与他人分享,那么就需要一个可便携的存储技术,它可以帮助你便利的与其他人进行数据的共享与交换,但这更多的是一种特殊的应用,面向一个专用的市场。比如,你要给一个朋友一份电影,是用硬盘,还是用存储卡,还是用光盘呢?在不同的情况下就有会不同的选择。

       当我们了解了这5个特性后,再去一一将它们与不同的存储设备来对应比较,就可以发现存储设备各自不同的优势。不过,与其他存储技术不同的是,光盘技术分成了预制(ROM)与可记录(R/RW/RE/RAM)两大技术,而硬盘、磁带、闪存都是在建立在可写入的基础上,因此在与光盘比较时,会有一定的区别。而不管是可记录的,还是预制的光盘,则都有自己明显的优势,与明确的用途。我们可以先看看下面这个表,它们是以目前的单品(不是阵列与带柜形式)为基准来衡量的,应用对象是个人用户而非企业(有关企业级的应用,本站有一个专题关于磁带未来走向的分析,我想也同样适用于光盘,在此我们就不再就企业级应用着更多笔墨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79282.htm

存储对比

                                                表1 磁带机现在在个人用户中基本没有应用,在此只是一个对比

         如果以单个机器来衡量,光盘、硬盘、磁带、闪存都有自己的优势,在此我们就不具体分析了。当我们结合自己的实际应用后,就会对这些存储产品在自己身边的定位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仅就光盘而言,它的性能并不出色,但在低成本方面非常明显,这也让其在数据共享/交换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以发行媒体来说,现在的那个存储产品都不可能在成本上与光盘媲美,就算是目前成本最高的BD光盘,复制成本也就在1美元左
右(BD-25GB),而在刻录光盘方面,CD与DVD的历史告诉我们,BD与HD DVD刻录盘最终也会降到1-3美元的水平,所以就成本而言,光盘仍然是个人用户必不可少的存储产品。

       有人会说闪存将是一个重要的新生力量(盖茨也是这么说的),的确如此,闪存在小容量需求的CE和IT领域已经开始与硬盘接火,而随着闪存的成本不断走低,在这些领域对硬盘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但要说威胁到光盘的空间,还不是这几年的事情。这主要有以下两点因素:

       1、成本:现在8Gb的NAND闪存成交价已经在6美元左右,也就是说1GB的成本为6美元,约合45元人民币。那么如果要做到与HD DVD和BD相当的容量,会是多少呢?以8颗32Gb MLC芯片为例,总容量为32GB,但成本约200美元,合人民币1500元。如果要零售的话,上2000元肯定没有问题,可一张HD DVD-30GB和BD-25GB的复制成本也就1美元左右,从200美元降到2美元,肯定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要闪存代替光盘成本发行媒体,任重道远。

       2、数据可读写性:发行用的光盘都是ROM格式,复制生产简单,而闪存卡都是可读写的。用一个可读写的存储媒体作为发行用媒体,在世界上很少见到。就好像用硬盘来发行电影一样,给人一种大材小用的感觉。虽然有厂商已经通过种种手段来制作固化内容的ROM型存储卡,但成本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还有人认为网络将是一个有效的媒体发行方式(盖茨也是这么认为的),这也不假。在很多网络已经非常普及的国家,影音节目的VOD销售模式已经相当成熟,用户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网络付费下载自己想要看的影片。这的确是一未来的发展方向,XBOX 360的Live服务中,高清电影的下载就是一个典型的VOD模式,并得到广泛的认可。但是网络发行在近期,对大多数用户而言仍然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应用,至少在中国绝对是这样,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网络的带宽:以中国现在的状况,可能能获得200KB/s的下载速率已经是很多网民的极限了,可对于一部BD-50GB的标题来说,60多个小时的下载时间是多少人可以忍受的?这与购买光盘时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顺畅是没法比的。也许日后,网络带宽会进一步提高,可就中国国情而言,什么时候能到1MB/s的速度呢?

       2、网络的普及率:在中国,网民与中国人口相比的比率还是很低的,也就意味着有很多人没有上网的条件,或者就不上网,那么如果真的采用网络发行,对于发行商来讲无异于自断财路。即使网络成为媒体发行手段之一,也将会与物理媒体发行相辅相成,而不会取而代之。

       3、本地存储空间:下载的东西必须要有地方保存,即使你有很大的“水管”,但在本地也得有装水的器皿。这就是本地存储设备,当然现在都是在用硬盘,装备1TB硬盘的用户已经不在少数,这对于BT发烧友来说,并不是难事,但是数据的积累是一个很可怕的过程,一张BD-50GB的标题就要占用40多GB的空间,1TB的硬盘也就保存20多部这样的影片,而看看很多影音发烧友的DVD收藏,近千部的都有吧,那么你就要不断的增加硬盘,这对于个人的财力、机器的电源的承载力都将是个考验,要不为什么会有厂商为此开发小型的外置存储阵列,它就是专门为BT一族而准备的。但并不是谁都能负担得起的,与之相比,几十元一张的光盘(如果HD DVD和BD在中国上市,估计最后也会在几十元一张光盘的水平),细水长流是大多数普及消费者的选择。

         网络最终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也许很多科幻影片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但我们这一代人是不可能体验得到的。也许有一天,下载一张DVD只需1秒,也许我们本地都不再有存储设备,一切都会在网络上进行,不过这一切都太遥远,尤其是在中国。而即使一切都可以做到网络化,但计算机的特点告诉我们,只要是电脑,就会有潜在的风险,当我们遇到停电、宕机、网络故障等情况时,将如何获得我们想要的产品?将如何取回我们在网络硬盘上保存的内容?而且基于网络的服务也将是付费的,如果把一切都寄希望于网络盗版,那么也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上述的很多因素,也同样适用于网络普及而发达的国家。在笔者看来,网络VOD发行模式是未来内容发行方式的潮流,但它将
与物理媒体发行模式并不冲突,也许真的有一天,物理媒体不再重要,但也不会是我们这一代人所会经历的。

         退一万步,即使网络发行真的成为主流,本地存储方面,也还是需要光盘辅助,在网络存储空间没有代替本地存储空间时,这将是必然发生的事情。这么说是因为一个定理,或者说是数据从生到死的自然流程,在企业级存储中,有一种说法是ILM,即信息生命周期管理(Information Lifecycle Management),在本人早前的专栏文章《以PC的视角看网络存储》中,就已经分析到了企业级存储在这方面与PC存储的相似之处,现在我们可以再回顾一下。

       首先说说什么是ILM,ILM实现了数据信息按其价值(即访问频繁程度)来决定其存放设备的动态管理。即重要的数据保存在性能更高,但价格(成本)也更高的存储设备上,当数据不太重要,或并不经常访问时,则保存在性能相对较弱,但成本低的存储设备上,而当这些数据变得重要时,又可以调到高一级的存储设备中,以满足应用的需要。在我们的日常PC应用中,就在一直重复着这样的管理流程。

 

PC上的信息

                                                        图1 PC上的信息(数据)生命周期管理(ILM)流程

         我们都知道,在PC机中的存储设备中包括内存、硬盘与光驱,这是目前PC机中最基本的配置。那么从PC机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就不难看出它们之前的数据流动关系。

         新的数据首先由CPU生成,并暂存于内存之中,在这里,内存里保存着最常用的数据,而内存的高带宽(在PC的独立存储设备中,它是最快的了)保证了CPU处理应用时的效率,如果需要新的数据,可内存中没有,则从硬盘中读取,此时,速度更慢的硬盘将数据输送至内存,从而完成了从低一级存储设备向高一级存储设备的数据复制。反过来呢?当内存的容量快要占满,而又需要新的数据调用时,系统会将内存中不常用的数据保存至硬盘(即建立交换文件),以腾出宝贵的内存空间,从而实现了从高一级存储设备向低一级存储设备的数据转移。

         当硬盘上的数据太多,空间将不够用时,用户可以直接将不再使用的过时数据删除,也可以将不常用的数据通过光盘刻录机转移至DVD或CD光盘,然后分门别类的保存起来,以备以后使用。平时,也可以通过刻录机来进行关键数据的备份。而CD-R、DVD-R/+R则很好的诠释了当今另一大热门技术——WORM(Write Once Read More,一次写入多次读取)。当光盘多得放不下时,用户就会挑出已经不会再使用的光盘扔掉,以腾出空间保存新的光盘。

         在本文中,我们可以用下载的影片为例,刚下载的影片以及经典的影片,访问率是最高的,但随着硬盘容量的不断减少,当空间快不足时,用户肯定会将那些长期不看的,但又舍不得删的影片保存出来。但怎么保存?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刻录光盘了,当然有钱人可能会一直购买硬盘,可大多数的用户还会进行离线存储保存(俗称“归档”)。

         从这点来说,光盘现在的地位是相当稳固的,磁带机本来就不是给个人用户用的,存储卡要降到大众可接受的成本范围,几年内是没可能了,最重要的是它是可读写的,不像-R刻录盘,一性应用,没有误操作而删除数据的可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光盘想要退出历史舞台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在相应的方面,其他技术可以与之媲美时,才会谈到它的退出。当然,这并没有回答本文所提出的问题——光盘真的会消失吗?我想会的,就像传统的5.25英寸软盘一
样,光盘也会在某一天走到自己生命的终点,但在可预期的未来,我还看不到这个终点。超近场光盘、全息光盘的好戏还没有上演,以光为手段保存数据的技术仍然在蓬勃发展中,也许光盘会变身为全息的光存储卡,也许会变身成另外的形态,不过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它仍然将是我们不不可或缺的存储伙伴!但如果谁还在以遥远未来的可能出现的情况来证明光盘会消亡,那么在我眼中,就是抬杠了,我也完全可以说,现有的一些技术未来都会消亡,会有更先进的技术出现,但这对于“现在的我们”有意义吗?



关键词: 光盘 存储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