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分析
2007年是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的一年。受益于太阳能产业的长期利好,整个光伏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79102.htm太阳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更需理性投资
2007年7月,上海电气环保集团拿下了目前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工程。该项目位于西班牙的旅游胜地穆尔西亚市,完工后,它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令人惊叹的6万千瓦,足足是此前全球最大的德国巴伐利亚太阳能发电厂1.2万千瓦装机容量的5倍。
据悉,这个发电系统由600个太阳能光伏方阵组成,每个方阵需要大约500多块1平米左右的太阳能电池板,总使用量在35万块左右。上海电气环保集团旗下的上海交大泰阳绿色能源公司将提供约占总量2/3的太阳能电池板,并参与现场管理和服务。据了解,交大泰阳这次项目的价值达到了12亿元人民币。
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上中标并非易事,交大泰阳的成功无疑给中国的光伏产业打了一剂强心针。交大泰阳绿色能源公司总经理朱元昊说;“这个项目的电池板上都标有上海电气Topsola的商标,这对在国际上打响国内自主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9月,一座安装了1344台新型数倍聚光跟踪光伏发电装置、装机容量为205千瓦的沙漠示范电站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这座沙漠示范电站占地约30亩,是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由内蒙古伊泰煤炭集团投资建成。其中200千瓦采用数倍聚光跟踪光伏发电系统,5千瓦采用传统平板式光伏发电系统用于比较试验。
伴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2007年也是太阳能多晶硅最为短缺、价格上涨疯狂的一年。资料显示,2006年第四季度多晶硅每公斤突破300美元后,2007年上半年尚稳定维持在300美元~330美元的水平,多数分析师都认为,此价格难再有大幅提升机会。然而,在2007年第四季度初成交金额再升至360美元~370美元,12月更是创出每公斤400美元的天价。
由于下游太阳能电池厂商争相扩产及新加入者产能持续开出,我国的多晶硅市场不断扩容,再加上价格非理性上涨带来的暴利诱惑,多晶硅扩产、新建、投资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一是原有国家支持的项目建设;四川新光硅业年产1260吨多晶硅生产线建成试投产,3000吨项目也开始建设;峨嵋半导体材料厂500吨/年多晶硅项目在建。同时在市场和资本的驱动下,国内十几个多晶硅项目开始陆续开工建设,部分项目已经开始投产。2005年12月,太阳能光伏企业无锡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IPO首日即大涨41.3%,从此揭开了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大幕。截至去年7月,已有10家中国光伏企业在海外上市,平均单笔IPO融资1.977亿美元。
但另一方面,我国太阳能企业的绝大部分产品都是出口到国外,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光伏产业市场,光靠几个示范项目是不可能让光伏产业取得大发展的。也有专家认为,国内企业如果过分依赖国外市场,一味扩大项目规模,就有可能在国际市场产能过剩时陷入危机。
两头在外的被动
针对中国的光伏产业,国内外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论调。
一些国内专家认为,“中国的太阳能企业其实在给外国人打工”。而在太阳能发电发展最为迅速的德国也有人惊呼:“政府补贴的钱都进了中国企业的腰包。”
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说法都反映了中国光伏产业最大的一个困境:两头在外。从原料金属硅到具有实用价值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光伏产业大致由四个环节构成,环节中产品和利益的流动,组成了整条产业链,而在太阳能发电的产业链中,中国恰恰缺失了开头的提纯技术和收尾的市场普及这最关键的两个大头。
根据里昂证券亚洲公司CLSA估计,2005~2010年间,全球光伏产业的平均税前利润率约为20%~25%,其中多晶硅原料的税前利润率约为35%~50%,远高于硅片、电池片及组件等中下游环节的税前利润率10%~15%。而权威的光伏杂志《PHOTONInternational》的资料则显示,由于多晶硅原材料大规模国产化的技术有待突破,大部分中国光伏企业利润不到10%。而全球第三大高纯硅加工公司瓦克化学2006年的多晶硅销售额增加了13%,其利润则大涨了31%。
现在,多晶硅的成本约占整个太阳能发电系统成本的70%,因此,实现多晶硅的国产,对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有明显作用。据测算,目前光电成本约为每度3元,如果多晶硅的成本下降到总成本的20%的话,那么,光电的成本大概在每度1元,再加上一定的政府补贴,太阳能发电系统才可能在中国进行推广。
太阳能产业是个国际化的产业,只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才能生存。面对巨大的市场,全球的太阳能电池和模组制造商之间激烈的竞争再所难免。中国企业生产的电池和模组95%用于出口,在没有本地市场支持的情况下与国际厂商竞争,有什么优势可以凭借?只有成本。建立在成本优势之上的竞争筹码就变得非常势单力薄,明显缺乏长久和有利的支撑。
研发与市场是两大抓手
中国太阳能电池产业要想在全球范围内维持并不断提升竞争力,不能满足于在产业链上技术含量有限的环节上“大放异彩”,而应该静下心来攻克多晶硅原材料大规模产业化的高技术难题,争取更多、更大市场主动权。
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崔容强教授认为,不能忽视的是中国的国情,要走一条符合自身情况的发展道路。
他说,根据太阳能电池板的价格,太阳能发电在中国推广可能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步,当电池板价格在每瓦4至5美元时,可以在内蒙古、西藏等边远地区建立独立的光伏电站。这些地区比较偏远,建设传统的电网成本大、风险高,而一般当地的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所以通过光伏项目可以为边远地区的居民解决用电难问题。
第二步,当电池板价格降到每瓦3至4美元时,太阳能发电会全面进入城市,利用现有电网,推广屋顶太阳能发电系统。国内城市的太阳能资源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发电成本与环境效益来发展太阳能。作为国际性大都市,上海虽然缺乏常规能源,但太阳能非常丰富,每年日照时间在1100至1300小时,因此,太阳能发电的发展潜力巨大。
第三步,当电池板的价格为每瓦1至3美元时,可以选择太阳能资源丰富的荒漠地区发展相对大规模的太阳能发电站。
由于这些地区一般远离城市,需要投入巨资修建电网、变电站等设施,只有当光电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才有条件建设。
第四步,当电池板价格在每瓦1美元以下时,滨海滩涂、城市道路天棚等都成为建设太阳能发电站的理想场所。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晶硅千吨级成熟产业化技术的缺失,将是未来一个主要的制约因素。我国从可再生能源法》已正式实施,未来光伏产业的发展空间可观,只有尽快启动国内市场,使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晶硅产业化技术不断成熟,才能推动多晶硅产业在未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链接·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迄今为止最长寿和最可靠的发电技术。与太阳能发电相比,它避免了机械维修和腐蚀的问题是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可靠能源。光伏发电具有安全可靠、无噪声、无污染、能量随处可得,不受地域限制,无须消耗燃料,无机械转动部件,故障率低,维护简便,可以无人值守,建站周期短,规模大小随意,无须架输电线路,可以方便地与建筑物相结合等优点,这些优点都是其他发电方式所不及的。
目前国际上大量使用的电池为单晶硅太阳电池、多晶硅太阳电池和非晶硅太阳电池三种,这三种电池约各占1/3的市场,我国目前有7个太阳电池生产线,主要是生产单晶硅及非晶硅太阳电池,多晶硅太阳电池也有少量生产。我国生产单晶硅太阳电池的效率在12%~13%,多晶硅太阳电池在10%,非晶硅太阳电池在5-6%。晶体硅太阳电池在研究上是朝着高效率化、薄片化、大面积化的方向发展。1995年我国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的参考价格为45元/瓦,非晶硅太阳电池组件为25元/瓦,仍为常规能源的几倍,但在无电地区及拉线不方便的地方,已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