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人员创业企业1/3破产 融资困难是失败主因
——
近日,听朋友说起一件令人十分失望的事:一位中国留学生从海外回国创业,专注于GDP 全球定位系统研发生产,由于后续资金不继,借贷无门,虽有订单在手,这位海归却不得不含泪关闭花掉大半生积蓄维持近两年的公司,重新回到国外上班去养家糊口。这样归去来兮的留学生估计每年都不在少数。有真才实学不一定就能创业成功,孵化企业、管理经营,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都在考验着留学人员企业。一位回国创业多年的海归说:“我们在海外的人,总觉得自己具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就可以干起公司来,实际上,技术仅仅是维持一个企业发展下去的30%力量,其他70%,全部由市场和资金来决定。”
据中新社报道,目前,归国创业的中国留学生创办的企业中,普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三三现象”:大约1/3能有较大发展, 1/3勉强维持生存;1/3处于破产或半破产状态。在一次会议上,济南留学人员创业园主任谭光说,目前园中100余家企业中,运营良好、一般和较差的企业各占1/3,经营不下去的就会被淘汰出局。这样的机制也成为激发留学人员更加努力的动力。
根据多年对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观察,我发现在高科技特别是TMT(信息、传媒、通讯)创业的成功率比较高,目前在美国Nasdaq上市的中国海归企业,大部分都是这类公司,比如留美归来的邓中翰创建的中星微电子,李彦宏创建的百度等;而在其他很多领域海归优势难以发挥;在传统产业特别是农业、房地产创业的海归更难,企业成长比较慢,有的甚至失败破产,有一个由国外归来的海归还创办了有关农业的企业,前几年曾在香港上市后被停牌。另外,在全国各留学人员创业园区,每年都有相当一批留学人员创业企业由于种种困难难以生存下去。
那么,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中国海归创业目前有四大难题;它们分别是:创业园存在结构性缺陷、中国留学生回国创业融资难、有关政策重创新轻创业,以及创业资金分配过散的“撒胡椒面模式”。
首先,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中国创业园存在结构性缺陷,令不少创业园的实际效率低下。
近年来,中国为吸引留学人员到本地创业,不少地方的开发区、高新区甚至大学纷纷推出自己的留学生创业园。截至2006年底,中国大陆已经建立了130家左右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对海归创业形成了全国范围类的体制支撑。
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缺乏一整套科学的项目评估机制和有效的融资渠道,不少留创园实际上扮演着物业管理公司角色,有的创业园还采取简单的房租补贴形式,作为对园内海归企业的支持。结果是,大陆很多留学生创业园中的企业成功率不高,不少海归企业处于艰难挣扎状态。
第二,中国留学生回国创业融资难。近年来,我所在欧美同学会商会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召集上很多包括颇有经验的投资融资专家在内的留学人员聚会,对海归创业遭遇的实际问题进行调研。调查表明,回国创业融资难,是目前广大留学归国人员所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也是相当一批海归企业最终破产的主要原因。
据对各地入住留学生创业园企业的有关调查,国内支持海归创业的资金渠道主要有:政府类投资,如各地开发区、高新区认定的项目;民间类投资,海归企业自己在民间寻找合作方。另外,还有部分风险投资。虽然风险投资目前已经在国内投资不少留学人员企业,但其很大的利润要求与凤毛麟角的投资几率,对于成千上万海归企业无疑是杯水车薪。
2000年回国,曾在武汉光谷创建湖北光通光电系统有限公司的新加坡归国博士陈义红,在创业5年之后黯然离去,之所以如此,融资难是主要原因。在离去之前的华创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满脸焦急地说,“我的企业是一个可以做到两个亿的大企业。然而,现在需要资金投入,却借贷无门。目前想在国内贷款500万都难上加难。”
第三,从国内有关政策上而言,还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创新轻创业的倾向。为了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发展,政府有关部门以往出台了大量政策法规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新。不足的是:国内以往许多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政策措施,往往忽视了真正有效的创新必须要依托大量的创业才能进行。因此,在吸引人才归国的各项政策措施制定上,往往都是以学历或科研成果作为待遇标准,较少考虑留学生归国创业的实际需要;各地不少项目扶持资金的发放,也往往按照科研成果评选的标准去靠,较少考虑科研转化和市场需要。
第四,现有创业扶持资金太过分散,如同撒胡椒面,如较常见的模式就是每个入住园区的留学人员项目可以得到10万元的补贴。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建立一个全国规模的留学人员创业资金支持计划,以配合和推动中国在新时期的自主创新,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由于缺乏国家级海归创业计划支持,仅靠缺乏统筹的各部门零星创新基金及当地政府部分配套资金,在实施的过程中,各地有限的资金往往平均分配给辖区内海归企业;有的地方因为缺乏必要的评估,资金甚至被分配给不适合的创业计划。
那么,应该如何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呢?
在当前海归创业形成浪潮的情况下,基于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中国政府应尽快考虑建立一个类似长江学者计划的、国家级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支持计划。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为了鼓励留学人员回国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国拨专款予以支持。中国教育部设置了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中国出国留学基金、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以及“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春晖计划”等,人事部也设置了资助留学人员回国的科研基金。这些举措,对吸引大批留学人员回国从事科研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成绩显著。目前,国内大学78%的校长,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80%的院士,都有过留学经历或背景。
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需要吸引大量高精尖人才回国从事教育科研,更需要鼓励大批优秀留学人员归国创业。如果中国留学人员创业支持计划每年获得一定的财政支持,再加上一整套系统和权威的创业项目评估系统,每年挑选和支持数百名留学人员创业,几年下来,就能支持上千家海归企业的启动,同时也带进大量的新技术,加快推动中国的创新进程。
建立一个国家级的留学人员创业支持计划,将会对21世纪留学生回国创业,对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乃至顺利实施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留学人员公司和项目的启动和成功,将会吸引更多的风险投资和其他海内外民间投资的加入,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和新的增长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