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天课学费2.8万元 且看"国学变身生产力"
上至治理国家,下到管理企业;大到“平天下”,小到个人“修身”……“国学”可谓与每个人都紧密相连。昨日(19日),备受社会广泛关注的“武大天价国学班”终于开课了,来自省内外约30名学员齐聚武汉大学,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8月19日《长江商报》)
一年上24天课,可学费却要2.8万。从成本上计算,无论如何不应该收如此高的费用。像肇始于北京大学的“天价国学班”一样,武大的学员也主要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层”和“公务员”,所以他们觉得以这个“价位”来学习国学,物有所值,并不算天价。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国学正在走上它的“金”光大道———“国学经济”主要瞄准“企业管理层”是有它深刻的利益考虑的,正如某些国学大师叫嚷的:国学要走“第三条道路”,古为今用,传统为现实所用。一个“用”字背后隐藏着多少利益诉求啊!
“国学”一向主张“重义轻利”,它对“士农工商”中的“商”十分排斥,然而在今天这一局面彻底改变了———老板们、高管们竟成了被“国学”给予特殊优待的贵宾。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这些讲求“成本/收益”关系的老板们的心理,便可以发现他们所汲汲以求的“国学”究竟是什么东西。
首先,大家都知道无论是“老庄”还是“孔孟”都与“统治术”、“治理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老板们作为企业管理层,会留心学习“唯上智下愚不变”、“劳心治人”、“仁政”、“无为而治”等治理方式;他们“经商要学胡雪岩”,这些老板们无非也要像“红顶商人”胡雪岩一样:通过传统文化对人和人性的洞悉,来笼络之和利用之,以达到席卷财富的目的。其次,在交往和公关中适当地“附庸”一下“风雅”,对老板们的事业也大有裨益。与“国学”本身相比,“商与商”和“商与官”之间的“圈内对话权”显然更重要———在这里,“国学”蜕变成了一个为实现商业利益而存在的“交际工具”。
最后,在老板们于商场鏖战中觉得心灵空虚、精神疲惫时,国学还可以如同于丹老师所传授的那样变成一剂“心灵鸡汤”。可见,不但进可以“国学”,退亦可以“国学”。
但是,国学远非“治理术”、“交际工具”和“心灵鸡汤”等实用的几方面,它是博大精深的。虽然任何释义都必然是对原著的改写,但是如果为了迎合现实语境而去对国学进行不负责任的“释义”,可能就会破坏“国学”的真精神。笔者认为,把“国学”庸俗而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国学”裹挟进商业炒作和牟利的圈套中,是令人不安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