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物联网与传感器 > 编辑观点 > 重新认识CPU竞争的影响

重新认识CPU竞争的影响

——
作者:李健时间:2007-05-28来源:电子产品世界收藏

    去年是价格战最热闹的一年,也是PC盛行之后在这个领域最激烈的一年,可以说,以超过17%的市场占有率和并不落下风的技术让曾经垄断领域的真切地感受到了市场的迫切压力。去年同样是价格大跳水的一年,全年单品同比下降的平均幅度超过了50%,无疑消费者获得了一定的利益,可是当这个持续一年之后我们重新审视CPU这个市场,不得不正视许多必须承认的竞争隐患。 

    首当其冲的影响就是的危机,按照正常的思路,一个产业的破局者往往会有相当美好的前景,然而,当大规模与AMD进行价格战开始,AMD迅捷的发展势头受到极大的遏制。即使排除掉收购ATI所带来的债务压力,仅仅从营收方面AMD已经出现停滞,而过度的价格战令其利润骤跌,其年报已经出现某些预警信号。这并非单纯是Intel过于强大的原因,最重要的其实是AMD同样作为CPU高利润的分享者用虽然并不庞大但足够丰厚的利润支持着自己的快速发展。现在,AMD率先发起的价格战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虽然Intel受累不少,但似乎更郁闷的是自己。因此,从目前态势来看,AMD已经有些强弩之末的感觉,如果再这样强行进行价格战很可能先拖垮的是自己。

    我们同样需要正视的一个现实是软件层面的局限阻碍了CPU竞争高潮的来临。除了64位Windows VISTA的发布可以为CPU进行促销外,几乎没有什么决定性软件可以产生强大的CPU更新推动力,最近更是难以出现一款如DOOM般推动硬件产业革新的产品。在CPU市场竞争中最需要场外因素支撑的时候却意外的出现了软件对硬件需求的滞涨,曾经3年的更新期早已过时,这不啻给竞争中的双方当头棒喝。甚至,现在一颗1.5G的P4已经足以应付大量的日常工作,而这已经是4年前的主流产品了。在这种情况下,谁又会轻易为12个月就必然贬值50%的新产品埋单呢? 
   
    第二个方面来自消费者的最终体验。价格战无疑应该带给消费者实惠,但分析之后真的是如此吗?我们无法去详细统计一款CPU的单品成本是多少,如果仅仅依靠制造成本的统计大概是不超过30美元,而这绝对只是CPU真实售价的一个零头。CPU固然不能用简单的成本法则去衡量,但我们同样可以通过简单的分析算一笔账。2006年到07上半年,Intel和AMD的新品推出速度几乎加倍,一年多时间里,仅仅Intel就发布了四代新产品,几乎把CPU的推广周期压缩到原来的一半,单品生命周期自然也是几乎减半。生命周期短的结果是产品的产量和销量都相对减少,而最能代表科技和推广利润的主打时间自然也相应缩短很多,能承受附加价值的产品数量当然缩减很多。按照摩尔定律,以18个月为周期如果考虑到生产成本不变,那么等于相同的研发费用收回成本的时间和产品数量几乎减半,而这期间随着奔腾的退市和双方多个新架构的推出,研发费用和推广费用却比以前有所增加。因此,如果考虑整个主流CPU市场规模以5%速度增长,单品CPU所负担的研发费用几乎可以翻倍,与此相关的各种宣传流通费用都成倍增加。作为商业性盈利为目的的机构,这些支出的收获渠道只有一个,就是消费者。 

    当然,CPU的发展已经不再注重频率的提升,但这并非是摩尔定律过期,因为摩尔定律的核心是集成电路密度而非CPU主频。最近的CPU发展趋势是多核和高缓存以及低功耗。可是多核的结果和低功耗的需求本身就有所矛盾,同样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50mw和100mw的单品功耗究竟能带来多大的节约才能抹平更换CPU带来的成本支出(别忘了,几乎每个架构的出现都伴随着新主板的更换需求)。 

    因此,我们忽然发现CPU市场竞争的加剧并没有出现我们想象的结果,虽然在单个CPU上也许我们负担的利润率少了,但并不能抵消其原始成本的增加,至少在产品的推广和成熟期消费者需要负担的技术增殖已经大为增加。虽然CPU整体的价格在下降,从生产工艺的进步带来的IC整体成本下降中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两年来,新发的MCU的成本下降了35%,FPGA的成本下降30%,绝大多数的新发IC在技术指标提升的同时成本下降了超过25%。而CPU呢,主流产品问世的价格不但没有任何下降,反而不断攀升,这难道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关键词: AMD CPU Intel 竞争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