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等离子盲测难分伯仲 行业偏见仍在
——
对等离子电视厂商而言,2007年4月9日是他们扬眉吐气的日子。
当日,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等离子专业委员会和信产部旗下电器评介实验室,在信产部数字电视标准工作组的现场监督下对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进行了“盲测”(在不告知被测试设备种类条件下作出评价)。结果发现,液晶电视在静态清晰度上较等离子电视略占优势,但在动态清晰度和另外3项指标上却明显输于后者。此前的4月1日,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和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等机构也曾联合发布了《2005~2007年中国消费者平板电视使用评价报告》,认为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其实各有所长,难分伯仲,消费者应该按照不同需求选择产品,而不是迷信所谓“等离子不如液晶”的荒谬说法。
长期以来,由于不少消费者对等离子电视认知上存在偏差,致使其发展缓慢,甚至是倒退,破坏了彩电产业的协调性。而随着索尼、东芝等厂商宣布砍掉等离子电视业务,越来越多的等离子电视生产商改投液晶阵营。如今,只有松下、LG和长虹等屈指可数的几家企业在苦力支撑。
国家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郝亚斌指出,消费者意识与厂商心态其实并不孤立,而是相互影响,这也是为什么等离子电视在市场上的处境日渐恶劣的关键原因。此次具有官方色彩的“盲测”和评价报告的出台实出无奈,相关方面希望借此消除人们的认知误区,并改变目前已形成的不合理消费环境,最终实现电视机产业的健康发展。
被遗弃的等离子
在国内,等离子电视的遭遇让它看起来像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
刚刚过去的2006年中,等离子在平板电视市场上的份额已由年初的20%骤降为10%。虽然它在第4季度的销量增长了24%,但根本无法与液晶电视高达180%的增长率相抗衡。去年,国内销量接近400万台的液晶电视已经占到全球需求的9%。
不断扩大的差距显然击垮了厂商的信心,在液晶电视一统平板市场的强劲势头面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或是放弃或是削弱对等离子的生产与投入,呈现出“树倒猢狲散”的悲凉景象。而在2006年8月,索尼、东芝正式退出等离子市场的举动,无疑把这场灾难推向了高潮。有人据此断定,“等离子是在重蹈背投旧路,其将永无翻身之日”!
同年9月20日,以长虹、松下为代表的8家等离子厂商发起成立了旨在树立市场信心的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等离子专业委员会,但却收效甚微。
由于等离子阵营内部经营状况的两极分化,除了拥有40.1%全球份额的松下赢利外,其他厂商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日立不得不在今年2月宣布推迟在华建立等离子显示器新厂的消息。受此影响,先锋公司等其他厂商也开始收缩在等离子电视方面的投资。甚至在3月14日一度传说有“等离子开山鼻祖”之称的飞利浦将逐渐淡出等离子市场转投液晶电视。虽然飞利浦很快就否定了该说法,但却承认“公司正在对等离子业务作重新考虑,液晶电视业务的地位将较以前有所提高”,这立即引发了业界的一阵骚乱。
今年3月17日,著名市场研究公司iSuppli发布的电视市场趋势预测报告指出,全球液晶电视2008年的出货量将突破1亿台,并在2010年增至1.7亿台。届时,液晶电视将占据整个电视市场65%的份额。这直接导致了全球第二大等离子面板厂商LG在3月26日表态,将出售或分拆旗下的等离子显示器业务。
厂商的离去导致了等离子电视产销量的下降,但在不少分析人士看来,真正让等离子“卫道士”们心寒的却是政府相关政策对液晶阵营的明显偏袒。
据悉,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把液晶屏制造业列为“重大工程”,并计划在2008年之前建设3至4条第五代生产线,第六、第七代生产线也会在2010年陆续建成;此外,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方政府也纷纷规划着各自的生产基地。尤其是深圳,不仅要建成液晶屏生产线,还要围绕该生产线发展相关产业,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其彩电产业基地的领先地位。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等离子面板产业虽然也出现在规划书中,但描述却十分模糊,有形式化之嫌。
回归理性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但等离子电视的命运不应该就是这样无奈。”当提及2006年节节败退的话题时,不少等离子厂商依然充满愤慨,“在国外,人们购买电视时相当部分会选择等离子,但国内消费却只对液晶情有独钟,这皆源于偏见。”
如今,这种偏见在造就液晶电视强大生产能力的同时,也催生了惨烈的价格战,反而不利于液晶企业的发展。
资料显示,目前液晶电视前7大本土品牌占市场总销售量的62.6%,但销售额却仅为54.2%。而前10名洋品牌的销售量虽不足20%,但销售额却超过了23%。而根据某著名市场研究公司最新发布的报告,2007年国产品牌液晶电视的市场份额将占到全国彩电行业50%以上,如果液晶电视利润继续被压低的话,中国彩电业必然会全行业亏损!
从已知的情况看,国家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在“盲测”前的3月30日,信产部电子信息产品司副司长陈英就曾在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政策通报会上明确指出,国家将遵照以42英寸以上的等离子显示屏和5代以上TFT-LCD屏为重点的平板发展战略,同时加速对相关器件新品的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鼓励引导设备和专用材料的产业化。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政策把等离子提升到与液晶同等高度的做法表明,在全球都强调发展液晶电视,且我国在这方面与国外品牌相差不大的背景下,等离子已经成为提高国内平板电视整体水平的另一重要筹码。同时,也能很大程度上减轻价格战对液晶电视销售利润的伤害。
然而,这些年来等离子电视已经被形容成“末路产品”,消费者根本无法一下子对其重新认可,直接制约着电视机厂商的参与,以及阻碍政策的具体实施。如何才能让他们发现自己以前了解的平板电视知识是错误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莫过于亲身体验。
《IT时代周刊》了解到,无论是4月1日发布的《2005~2007年中国消费者平板电视使用评价报告》,还是4月9日的“盲测”实验,它们所有的结论均来自普通消费者的现场体会。或许正因如此,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院的刘全恩高级工程师深信,2007年液晶与等离子之间持续多年的争斗也会得到缓解。他还十分乐观地认为,“行业发展回归理性已指日可待。”
效果有些出人意料
让消费者自己的感受来说服自己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以此来改变厂商的投资计划却并不容易。
日前,索尼中国公司的相关人士就言明立场:公司制定的液晶电视战略已经经过深思熟虑,不会因为一个报告或一次测验而发生改动;而国内某些厂商则表示,“已意识到报告当中提到的有关液晶电视对人眼带来的损害”,但它们早在去年的时候就推出了针对问题解决的产品,因此也不会转向等离子生产。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有些意外。
等离子能等来翻身之日吗?在液晶阵营强硬的态度面前,这场政府主导的“盲测”会不会因此而成为一次“作秀”?在其他厂商鲜有响应的情况下,单凭长虹等数家等离子厂商就能支撑起整个等离子电视的未来吗?这一系列的疑问已经缠绕在行业分析者的心头。
相当部分电视机厂商认为,市场偏信虽然让等离子电视的销售低迷,但另一个重要原因也在阻碍等离子被消费者选择。那就是,它无法像液晶电视那样投入惊心动魄的价格大战。支持以上观点的人士称,等离子电视产业的高度垄断大大压缩了其价格下调的空间,而液晶电视由于上游核心部件的供应已形成竞争格局,为价格的持续走低预备可能。
2006年12月,长虹成为本土等离子厂商中第一个付出实践并获得成功的企业。它旗下的四川世纪双虹以9990万美元收购了荷兰Sterope公司75%的股权,从而间接获得韩国第三大等离子制造商欧丽安公司75%的股权,为长虹顺利消除上游核心部件来源风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这只能算是个案,等离子电视产业的发展是让所有相关厂商都能共享无差别的产业待遇。”上海交家电行业协会秘书长韩建华指出,长虹无法以一己之力来保证真正降低成本,其他厂商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实现这一目标。而事实上,过分迷信价格战略即使能让等离子的市场份额上升,但谁又能保证它不会像液晶今天这样高份额低利润令人伤心。
这显然也不是“盲测”组织者愿意看到的结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