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学生留不住 踏实农村孩子受用人单位青睐
3月31日,在兰州大学举办的双选会上,来自甘肃庆阳农村的苏爱民和其来自四川泸州农村的女朋友,双双与新疆鄯善县人民医院签订就业协议。
当天,该院和8名大学生签署了就业协议,8名学生几乎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2006年,鄯善县招收了一批来自甘肃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当老师,总体反映是“虚心好学,反响很好”。
整整一上午的采访,20多家用人单位都相继表示“同等条件下,我们选择农村孩子”。
多年从事招聘工作的黑龙江密山市八五七农场的人事科科长夏德贤道出原委:“城市孩子呆不了两三个月,大多吃不了这份苦,便悄悄跑了。”
让夏德贤自豪的是,自己所在的八五七国有大型农场2006年被农业部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场。但同时让他感到头疼的是,之前招收的一些学农业、林业的城市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夏德贤表示:“城市大学生确实留不住。”
同来双选会的陕西育才专修学校校长阎东云也担忧:“在大学生心目中,我们这样的民办学校并不是最佳选择。花大力气培养的大学生并不安心工作,这山望着那山高,没多久便攀高枝去了。”
阎东云说:“在艰苦地区、偏远地区生活过的大学生,吃苦精神要比城市孩子强,会更加珍惜机会,责任感也更强。”
而西安惠安医院的李森院长表达了自己不同的看法:“这是一个错觉,能踏踏实实工作与是不是农村孩子没多大关系。作为医院这样的服务性行业,业务能力和工作态度并驾齐驱,给病人看不好病,说什么也白搭。”
记者注意到,大学生对用人单位的忠诚度已成为众多用人单位考察人才的重要标准。另外,一些来自地县一级的用人单位在备注栏里填着“限本地区生源”的字样。他们表示,这也是考虑到其他地区的学生留不住这一因素。
招聘会举办方负责人分析指出:“表面看,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越来越苛刻,其背后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跳槽的恐惧,隐藏着‘跳槽有理’论。致使有些单位打出了奇怪的招牌,‘过了四级的不要,太优秀的不要’。”
长期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密切注视就业动态的兰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建恩认为,这是新一轮就业市场反思的结果。“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对就业市场过度依赖市场调节手段、高流动率现象的反思,越来越明显。相比上一轮‘读书无用论’抬头的反思,恰恰出现了一种回潮,尽管这种反馈略微趋向于表层,但对于用人单位和大学生来讲都是利好消息,标志着就业市场的更加理性,市场正变得越来越健康”。
他同时表示,随着就业市场反思的逐渐深入,以及城乡两元户籍制度的打破,衡量人才稳定性的标准将不再停留在表层,用人单位的目光将更多地投放到学生的综合能力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