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IC产业基地从梦想走向现实
——
不同的基地,由于投资环境和创业群体的不同,而拥有不一样的产业梦想。北京、上海、深圳,作为中国最具规模的3大基地,凭借各有千秋的特色,在IC产业链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走进第七个年头的这些基地,他们在怎样实现各自的产业梦?
地点:三大IC产业基地的各自优势
在2000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进入低迷期。但对于中国集成电路市场来说,2000年意义非凡,因为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先后批准建立7个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对IC产业发展进行大胆尝试。北京、上海、深圳这3大基地,虽然对IC公司的服务内容大致相似,但是由于各地产业环境和既有资源不同,所以各有特点。
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赵建忠表示:“上海地区最大的优势是IC设计公司在融资方面非常便利,而且IC产业链比较完善。”此外,上海基地已建成完善的融集成电路设计平台、专业测试平台、培训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入驻企业足不出户即可低成本享用公共服务平台专业EDA设计工具、MPW服务、各项测试、培训和信息服务。
但是,赵建忠也指出,与北京、深圳相比,上海基地的应用环境比较欠缺,如在北京有联想、方正等大型产品应用公司,在深圳有华为、中兴等公司。不过,他相信上海IC产业有发展后劲。目前中国有400多家IC设计公司,其中位于上海的公司超过了130多家,具备较强的群体效应。
上海基地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分片区管理带来的困难,使得上海基地不像深圳基地那样有一个团结和激昂斗志的氛围。深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周生明自豪的称:“深圳的IC公司都希望进入园区,现在的面积已远远不够,因此我们马上就会搬到新的基地。”他透露:“海思、珠海炬力等企业都想搬到深圳核心孵化基地来。”
周生明认为:“深圳的市场和整机企业比较强。”深圳基地辐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广州、珠海、武汉等地的企业。但他也承认:“深圳的产业链不是特别完善,在芯片制造和测试服务等方面较弱。”为了弥补产业链上的不足,深圳基地和香港科技园合作,为深圳基地企业提供测试和失效分析方面的服务。据悉,深圳基地和香港科技园在IC产业上的合作,可以享受政府补贴和支持。
相对于上海和深圳,北京基地在发展环境、市场条件、技术基础和人才资源等方面拥有优势,但是北京集成电路设计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郝伟亚坦言:“人才培养,产业配套(包括IP、封测和设计服务等)仍是北京IC设计业面临的两大挑战。”他强调,IC设计人才的培养对北京IC产业发展特别重要,目前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不能够满足人才需求。他呼吁政府、行业和相关机构共同携手,解决IC设计人才稀缺的问题。
创业者:各地构成不一样
三大基地的IC公司大部分为设计公司,由不同类型的创业者创办。因此,在不同的基地,IC公司构成也不一样。
北京的郝伟亚表示:“北京IC设计产业已经形成国企、外企和民营企业三分天下的格局。”他介绍道,目前,北京除了100家左右IC设计公司之外,还有20多家海外公司设立的IC设计中心。北京的IC设计公司数量在不断增长,其中,每年由海归人士新创办公司多达20多家,为IC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郝伟亚形容北京基地底蕴深厚,是卧虎藏龙的地方。不少海归派公司在低调地开发高端产品,如计算机、通讯等主流产品。郝伟亚说:“这些低调的企业一旦成功,将超越国内某些知名IC设计公司。”他透露,下一个像中星微一样上市的企业,可能正是这些低调的海归派IC设计公司。
在北京基地,许多本土IC设计公司正致力于产品多元化,实现从低端到高端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大唐微电子的COMIP SOC已用于信威的大灵通手机,海尔卫星机顶盒芯片被南方地区出口制造商大量采用,海信在开发高清电视芯片,希格玛微电子的音频芯片正向高端转型。
70%的北京IC设计公司已经有销售收入,其中30%实现赢利,北京IC设计产业已进入良性循环,预计到2009年,将全面开花。
上海的赵建忠也表示,从投资结构来看,上海IC设计公司包括外资、海归和本土等类型的公司,其所占比例不相上下。而周生明认为:“深圳基地的海归企业发展较快。”海归企业的设计水平、产品档次高、产品工艺都比较高端,基本上获得了风险投资,代表企业有芯邦、安凯、天利、力合等。周生明分析道,海归企业之所以发展比较快,是因为在基地只需要投入300到500万人民币,而在美国,必须投入300到500万美元才能有发展机会。基地为海归企业发展减轻了资金压力。
深圳基地的另一个特点是有不少分销商转型从事IC设计业。比如长运通、日松、江波龙、泰德半导体等,这些公司凭借分销商的经验,熟悉市场,了解客户,因此他们的产品在市场化方面更快。
据周生明介绍,2005年在深圳基地的企业中,国微、日松、海思以及中兴集成的销售额超过了1亿人民币。预计在2006年,芯邦、安凯,芯微、力合、天利、晶门(深圳公司)、艾科等企业销售额都有可能超过1亿人民币。
淘汰者:各基地远去的公司
三大IC产业基地并非所有IC设计公司的乐园。在基地,有的公司迈出成功的第一步,有的公司却走向了失败的深渊,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在三大基地表露无遗。
深圳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周生明做过一项统计,从2003年到2005年,共有6家公司从深圳基地孵化企业中淘汰掉,这些公司或被注销,或进行了业务转移。其中,天一集成电路公司的失败案例最具有代表性。2002年,天一由海归人士创立,从事IP验证服务。但是在当时做IP验证的企业不多,是个新兴产业,没有厂家愿意掏钱买IP验证服务,再加上不了解中国市场情况,所以天一的业务一直没有开展起来,2004年公司倒闭了。
周生明说,天一公司倒闭是因为“生不逢时”,在2002年做IP验证服务业务有点早,市场还未启动。但现在就不同了,发展IP验证服务业务已是大势所趋。据了解,在2005年,深圳企业购买的IP验证服务就有25项,市场空间巨大,如华为购买的一项IP验证服务价值达20万美金。如今,许多国外公司都在发展IP验证服务业务。据透露,原天一创始人准备卷土重来,因为他始终看好IP验证服务业,要在深圳基地再次追逐梦想。
在3年多的时间里,深圳基地虽然淘汰了6家公司,但在2004年和2005年又新成立了5家公司。周生明认为,前几年深圳基地的企业淘汰率不高,以后可能继续会出现企业倒闭的现象,这是IC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在北京,享受国家IC产业优惠政策的公司有150家,但真正从事IC设计只有100家左右,许多公司看好IC产业却没有切入该行业。郝伟亚介绍道:“这几年来,一直有IC设计公司倒闭。”究其原因,是因为IC设计行业竞争比较激烈,公司无法赢利。在这些倒闭的公司中,大多已经开发出产品,但因为时机不对,错过了市场最佳时期,在市场下滑时切入市场,无法实现量产出货。郝伟亚进一步介绍说,从事高端产品研发的公司倒闭的并不多,因为做高端产品设计的企业有强大的实力,而且还有政府等方面的支持,所以不容易倒闭,能够等到切入市场的最佳时机。
上海也有一些公司关门。比如宏锐微电子、矽创电子、敏勤电子以及一些小的设计服务公司。但是赵建忠认为中国IC设计业还没有到大者恒大、弱者出局的时候。他说:“随着国家支持产业链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中国IC设计产业将有实质性的发展。预计在5年之后,中国将会出现部分IC企业出局或被并购的局面。
赵建忠强调:“IC设计是要抓时机的。”上海的成功IC企业有华虹和展讯等,他们的成功是“时机抓得非常好”。而一些做图像传感器的IC公司,虽然有先进的技术,但没有等来市场,错失了发展机会。同样例子还有北京的龙芯和方舟,技术水平高,但无法切入市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