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杂志:液晶“三明治”是必需品吗
——
一旦三方合并成功,将可能成为中国电子业的最大公司,并对日本、韩国与台湾地区业界造成威胁。这自然引起日、韩与台湾业界高度关注,并抛出种种唱空之调。
2007年1月底,有台湾媒体称,在大陆政府的强势推动下,政府将持股36%,成为最大股东,上广电、京东方及龙腾光电则分别持股30%、27%及7%,预计2007年第四季正式合并。如果TCL与夏普(Sharp)合资建7.5代液晶面板厂,海尔收购飞利浦所持有LG飞利浦(LG.Philips LCD)的股权,中国大陆面板产业将大跃进另一分水岭。
在此之前,中国企业要不要进入、如何进入面板产业,一直存在不少争议。已有的少数几家面板企业经营不景气,实际上加剧了这种争议。现在,被议论者试图通过合资合作的方式实施产业自救,能不能达到预期目的?中国面板产业之
路到底该怎么走?
大陆必须建独立的面板产业
当平板显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经济、国防及日常生活中的时候,平板显示产业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战略产业,因为它不仅关系到老百姓生活,还关系到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
然而,在这个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上,中国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尴尬:一方面号称“全球最大平板显示产品生产基地”,一方面是平板显示产业链条残缺不全,绝大多数企业蜷缩在整机制造的末端位置;一方面要做“全球平板显示产业领导者”,一方面不得不对上游部品供应企业形成严重依赖。中国企业实际上扮演着“代工者”、“组装者”角色,与“强大而独立”的目标相距甚远。
这不仅仅是一种尴尬,更是一种威胁,因为中国平板显示产业严重的依附性,让国家安全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独立的面板产业,虽然现在看起来已经有些晚了。这和中国要发展汽车工业,必须发展独立的发动机产业一样,不能说“人家发动机已经相当先进,我们没必要再做了”。
事实上,中国企业已经吃了没有自己的面板产业的大亏。众所周知,面板成本占整机生产成本的60.5%,如果再加上核心模组,成本比例更高。中国企业只能在剩余的15,0%的成本空间里运作,对企业的束缚可想而知,等于 “戴着脚镣跳舞”。为什么本应该盈利的中国平板电视产业一直走不出亏损境地?企业大打价格战固然是原因之一,居高不下的采购成本可能才是最主要的。反观国外同类企业,多为整机生产与面板制造合二为一,企业不仅从整机销售上赚钱,还从面板供应上挣钱。
正是认识到了面板产业对中国企业的重大意义,主流彩电企业,纷纷表示要进入面板制造领域。2005年底,TCL、长虹、康佳、创维等企业联合成立深圳聚龙光电公司,谋划进入这一领域。信产部也明确表示,国家将出台政策给予相关支持。
为什么举步维艰?
为什么面板产业如此重要,而中国积累如此不足?到底是什么束缚了中国企业的手脚?答案是:资金和技术的双重不足,让中国企业长期无所作为。
面板产业属于典型的“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对资金和技术的要求都非常高。以京东方为例,投资购买一条五代面板生产线,每月8万片的产能,总投资约需12亿美元,产量不是很大,投资金额却不小。日本夏普公司建设一条八代生产线,预计投资20亿美元以上。
目前,中国彩电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不足,12亿美元的投资,相当于目前TCL、长虹、康佳、创维等彩电企业年盈利总额的12倍以上,这实际上意味着彩电企业很难实施如此巨大的投资。
这也是深圳聚龙光电迟迟不见动静的原因所在。
实际上,不惟彩电企业投资能力不足,就是那些想进入液晶面板领域的其他企业,也同样很难承受。彩虹集团实施产业转型,是从进入玻璃基板领域开始的,计划投资额度不过13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1.67亿元,这已经算是一个很小的投资。这是中国企业面临的资金障碍。
实际上,即使解决了资金问题,也不等于解决了面板产业的所有问题。面板产业的技术门槛同样很高。
仍以京东方为例。当初京东方雄心勃勃地购买了韩国现代集团的面板生产线,投入实际生产之后才发现,使用人家的生产技术还要再花钱,京东方原以为买了生产线就万事大吉。
所以,中国企业在面板产业的不足,不仅表现为资金积累严重不足,还有技术积累不足。要资金没资金,要技术没技术,中国企业的面板梦想充满了不确定性。
合作是最优选择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必须走面板产业自主生产、供应道路,在中国企业投资能力普遍不足,且缺乏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单一公司从事面板产业力不从心,合作开发、生产成为最优选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