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大陆供应链 台湾的三张王牌
面对中国红色供应链崛起,台湾企业不管打亚洲杯或世界杯都会碰到! 台湾的产业政策是什么?业界该如何面对竞争,找到新出路?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283686.htm中国发展“进口替代”策略,不管是走快速并购路线的紫光集团,或者自行发展技术的华为,都是循着国家的产业政策前进。面对中国红色供应链崛起,台湾的产业政策是什么?业界又该如何找出路?
“红色供应链是中国发展的蓝图,透过5年规划,把市场力量转为国家的力量”,学界出身、对台湾企业有深入研究的柜买中心董事长吴寿山分析,中国内需市场够大,是它的优势,有人形容这是“红色军队”,但这是挡不住的。台湾不是计划经济,而是透过市场竞争,连结到全球的成长率。
“台商为什么要『碰』红色供应链?为什么要关心它?可不可以双方搭配?”吴寿山把问题分作三个层次。他认为,首先,企业可以思考,要不要和红色供应链竞争?如果不想,可以闪避,那就是走升级的路。其次,有些产业是中国进不来的,就像阳关道和独木舟,如果根本不会竞争,就不必烦恼这个问题。最后,如果产业层次和中国接近,双方是否有机会搭配、对接,一起出去“碰”别人。
不想正面缠斗 就走向升级
台商在全球产业的竞争力如何?也有三种代表性的说法,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日前就说,“台积电供应链的强度胜过红色供应链”,这是技术取胜;鸿海董事长郭台铭指出,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只是一个炒股投资者”,但同时,鸿海集团积极投资印度,以及机器人、LTPS(低温多晶矽)等新技术;至于DRAM,技术投资太烧钱,“美国、日本都做不起来,台湾2009年整并案在立法院没过关,我觉得就没有机会了。”1975年进入工研院,也是引进半导体产业最早的种子部队的富鑫创投董事长邱罗火说。
所以,重点是台湾如何走向升级,走出和中国缠斗的命运。吴寿山以竞争力大师麦可.波特(Michael Porter)去年来台演讲的研究资料为例说明,台湾该如何思考未来强力发展、哪些是该弃守的产业。
该研究是以台湾产业在全球出口市占率的变化来区分为四类,依序是:产业在全球占有率高、且持续成长者;其次是占有率低、成长中;占有率高、衰退中;占有率低、衰退中。
以一二年的统计资料,资讯科技、分析仪器、通讯设备、化工业等都是第一类,这是台湾“有实力”的产业。其次,台商占有率不算高、但正在成长中,是“有潜力”的产业,例如观光、自动化、炼油制品、生技制药等。第三类是台湾企业市占率大、但在萎缩中,也就是优势正在变弱,包括化纤、生产制造业、金属制造等,目前看来正是受到红色供应链威胁最大的产业区块。
潜力产业 也要政策推一把
“政府的工作就是,把资源从趋势转弱的产业中抽出来,注入在趋势转强的产业中”,吴寿山认为,要把放在第三类产业的资源,转到有潜力、正在成长的第二类产业当中,这是台湾产业转型发展非常重要的策略。
再以今年9月最新公布的资料来看,台湾企业市占率高、三年来又持续成长的产业包括主机板、高尔夫球头、个人导航设备、晶圆代工及封测等。而考虑产业的成长性、技术的进入障碍,高盛证券的研究从全球竞争力的角度切入,结论也是:台积电是所有台股上市公司中,唯一一家既有竞争力、又有成长性的企业。
除了晶圆代工及封测业以外,IC设计也是台湾强项,但是政府不开放陆资参股,中国大陆就会直接高薪挖人,或者进行市场管制,阻止台湾制产品销售,比晶圆代工业面临更大的红色威胁,变数也大;由于晶圆厂技术持续进步,IC设计公司要开发产品的成本大增,也造成国际间的并购潮,这就是安华高、英特尔进行并购的主因,台湾必须制定更合时宜的政策,一旦错过合作的机会,就很难回头。
但华邦电子董事长焦佑钧认为,台湾已经放太多资源在半导体产业,应该多关注台湾在全世界舞台上异军突起的产业。从麦可.波特的分析里能看到如机能纤维、布料以及高阶脚踏车、电动二轮车等,代表性企业如儒鸿、聚阳、美利达、巨大等,符合国际间的运动休闲风,这些产业也不是资本密集产业,又有少量多样的生产特性,是未来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可以着墨之处,也符合将资源投入转强产业的策略。
简单讲,产业升级的核心是,如果产业够强,当然不必害怕中国的竞争;但是转弱的产业,台商只能面对,与其日后被淘汰,不如赶快找新路。“在战争上战死可能会再生;怕是被拖死,站不起来,才是真正的成本,”吴寿山说。
两岸谈合作 先乔游戏规则
在两岸合作方面,邱罗火认为,短中期看,中国太有钱但缺乏技术,两岸合作时一定要订好条件,保留多少产值或多少产量给台商或台湾,这是能做到的。因为中国地方政府有业绩压力,包括创造就业和增加产值等,所以有谈判的空间。至于长期在台湾生根的产业,“中华民国投资不是重资本、盖厂,要像瑞士一样轻薄短小,又赚大钱,像生技公司。”
当然,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台湾不管打亚洲杯或世界杯都会碰到的。
有30年投资银行、创投经验的蓝涛亚洲总裁黄齐元指出,台湾要把产业做大,有4条路可走,第一是台湾人自己合并,就像IC通路商大联大一样,结合业界的力量,取得规模利益,增加效率。第二是台湾人自己去打世界杯,但需要在并购国际企业、吸引国际人才等方面松绑法令。例如中国企业并购了国际IC设计公司,惟独台湾的子公司不能卖,还要独立处理掉,法令不合时宜。第三是台湾也成立主权基金,支持国家的产业政策。第四则是重新制定产业政策,打造下一个明星产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