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GPS 中国北斗民用化之路还要走多久?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对于熟知北斗的人来说,北斗不仅仅代表着技术。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279955.htm在纪念反法西斯70周年的庆典仪式上,我们为奉献激情岁月的老兵所动容,为军威凛冽的大国实力感到骄傲。即使仪式已经结束,我们仍然为出现在阅兵装备方队中的高科技新型装备感到震撼。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21世纪更是如此。聚焦于科技,许多军转民应用为和平年代的人们创造了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其实,每年都有一批军转民的技术名单出台,从过去的GPS、CDMA信号、数字地图彩绘、数据恢复,到今天的无人机、低空飞行、北斗卫星,可以说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科技发展,成本降低,稳定性提高,这些技术被规模化使用,甚至都让消费者忘了它的军用背景。庆典仪式上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军用化展示一方面有力地证明北斗应用的战略价值,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军用科技转向民用的巨大魅力和潜力。
当然,军转民应用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人们能够享受科技所带来的便利之前,相关各方必然要经过一个探索期和磨合期。
第一,北斗的军用科技感高于民用,高科技将改变消费习惯。
军用机的北斗定位系统不受电波干扰,不依赖基站,精确度高,安全性高。因为军用技术是举全国之力研发,因此其科技感高于民用是第一个特点;其次其稳定性与安全性也是主要的优势。
现下,军转民技术越来越大范围地渗透入老百姓的生活,譬如微信语言转文字技术,汽车HUD(抬头显示)。像汽车HUD这种东西以前只有在战斗机里出现,因为战斗机soldiers需要全神盯着前方,虚拟屏幕的出现可以让他们及时与leaders沟通。而随着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这些产品已经到了可以规模化的时候--4G信号更快、芯片更小、功耗更低。科技改变了我们的消费习惯,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第二,军转民目前主要在高端或专业级市场。
这主要是因为其成本还在逐步降低的过程,而其某些领域的超高性能则满足某些消费者的极致需求,但从CDMA跟GPS今天的普及程度来看,未来大家都像开战斗机一样开汽车、像保护总统一样保护儿童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
因为成本高昂,军用产品规模化应用必然受到限制,一般会领先民用产品数年时间。而对于北斗应用服务,其市场分类主要为专业市场、行业市场和大众市场。自2013年北斗卫星向民用开放以来,行业市场至今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随着民用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2014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与智慧生活日益紧密结合,在燃气管网安全管理、智能驾考系统、电动车防盗、居家养老服务等方面得到了良好应用。目前,北斗的高精度已在气象、海洋、地质灾害预警、井下救援以及地下燃气管网安全等专业领域得到示范应用。
尽管如此,但因为我国卫星导航产业长期以来发展形成“九龙治水”的管理局面,这使得各方政府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然是政出多门、条块分割、部门利益竞争和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因此老生常谈的产业“小、散、乱、低”问题依然严峻。分散的管理和支持力量、不完善的发展保障体系阻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北斗应用的民用普及率还有待提高。
第三,军用和民用着力点不同,企业思维需要快速转变。
军用产品最重要的是安全性、稳定性、保密性以及对各种环境的适应性,而价格和产品体验性对于军用品来说并不是大问题。
但是民用市场恰恰相反,大众想要的是低价高质的产品,价格低用户体验好自然会有大量用户愿意买单。
北斗企业长期从事军用产品研发,固定的产品研发生产模式和产品思维并不能轻易改变,同样技术上的改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北斗企业在研发军转民产品过程中,既要注意技术改革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在材料技术的选择上要有所取舍,又要考虑到产品细节,站在用户角度思考问题,无论是产品研发生产还是市场销售都要重新出发。
第四,缺乏统一的标准制订体系是军转民的最大障碍。
为了推动军用技术向民用转移,工信部近年来连续发布了三期《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成果转化率达31%,已转化应用的项目合同金额总值高达8亿元。然而在军转民的技术道路上,由于新引进的技术在行业内缺乏统一的标准制订体系,成为了制约军事技术民用的最大障碍。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其技术来源也是军事技术,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2011年的产值接近700亿元,占全球的7.4%。目前涉及位置服务的企业数量达到数百家,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也意识到北斗导航系统的应用利益广泛,却缺少相应的行业标准。
如何利用市场合理进行资源配置是产业进一步推动大众市场发展所不得不面对的考验。北斗系统的应用服务不是仅仅以一个工程、一个项目、一事一议的运动式方式运作,而是作为一种强大的战略资源和科技创新的原动力,推进国家、行业和地区的信息化进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