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飘摇的台湾科技产业何处去?
风雨飘摇的台湾科技产业何处去?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248117.htm六月的台湾是梅雨季,乌云大部分时间笼罩着这座海岛。每年这个时候,台北电脑展作为全球第二大的科技行业展会,成为了全世界科技产业者汇聚于此最重要的原因。
与十年前相比,人们对PC产业的关注已经变得没有那么大吸引力。然而,作为东道主的台湾企业,能够让人能记住的亮点依旧只有华硕、宏碁这样传统IT企业的新品发布,移动互联网似乎在这个小岛上难以寻觅踪迹。
从台北市中心沿中山高速公路向西南驱车60分钟左右,就可以到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这里聚集了台湾众多的高科技公司,因此被称为台湾“硅谷”。四十多年的时间,在这里台湾科技行业发生了从无到有的巨变。若干年后,台湾岛上科技园遍布,只是没有一个成长为有互联网基因的“中关村”。
问及原因,大多数台湾业者给出的答案都是习惯了硬件制造,不过呼吁变革的声音并没有停止。甚至就连出租司机也能告诉你,“以后挣钱的是互联网服务,而不是IT。”
产业人士称,“产业要变革。”一些数据也证明了这个观点,因为相关市场正在不断萎缩。以PC行业为例,IDC数据显示,2013年台湾市场整体规模缩减了16%,受此影响行业营收下降了12%。这种趋势亦蔓延至今年第一季度,其中宏碁市场份额同比下降了16%,华硕下降了3.2%。
但问题是,如今的台湾科技产业急需一场怎样的变革?
上世纪曾历经黄金时期
近数十年来,台湾经济发展曾经历两次重要的变革。20世纪60年代的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以及80年代后,工业产品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转化。前者催生出台湾的科技产业,而后者是台湾致力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结果。
不过,有关台湾科技产业最早的故事发生在1973年。那年,台湾成立了工业技术研究院,这个机构最初的使命就是扶持科技行业的发展。随后,台湾确立了以电子行业作为台湾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目标,并将集成电路作为加速向高科技转型的最佳方案。
几经考察筛选后,1976年台湾引入美国RCA公司技术,后者在半导体等多个领域对台湾科技行业发展产生影响深远。当年跟随工业技术研究院接受RCA培训的那些年轻精英也在日后成长为行业巨头,他们中包括联发科董事长蔡明介和台积电副董事长曾繁诚等。
凭借强大的半导体产业链,台湾孕育出了一批在全球范围内颇具知名度的科技公司,其中就包括宏碁、华硕、HTC等品牌公司,以及和硕、广达等代工厂商。直到今天,台湾依然在PC和手机产业链上游保持强大的影响力。
在随后高速发展中,科学工业园区曾创造了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辉煌,台湾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毫不夸张地说,新竹科学园区的一次大停电可影响到北京中关村甚至全球电子产品价格与市场供应的波动。
具体来说,台湾拥有全球半导体代工生产龙头企业,建立了一整条的IC(集成电路)供应体系;在以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为代表的光电产业方面也与韩国企业并驾齐驱;改变了PC厂商零件生产到整机组装的模式,建立了完整生态链,加快产品上市速度。以宏碁为代表的厂商不但推出了自由品牌抢占市场,并成为PC代工业快速发展的案例,笔记本电脑亦如此;而华硕则代表了从电脑主板切入PC市场的另一案例。
在这一阶段台湾科技产业的成功原因,有业内人士表示,政府参与成为重要推手。“台湾半导体工业市政府策略性扶持的产业,是政府有计划地让产业萌芽茁壮。”
此外,尽管台湾PC及周边产业的成功看似与企业的商业嗅觉有直接联系,但在最初发展IBM兼容机时,政府主导的工业技术研究院也曾参与相关技术研究。
上述业内人士还表示,“优秀的人力资源是促使台湾产业升级的最大动力。”事实上,台湾科技公司大部分采用了技术股和分红配股制度(所谓“分红配股”即依据每年运营利润的某一比例分配给员工,而红利是依据公司股票的票面价值发给员工,因此员工与公司的经营息息相关),被认为是最能够留住人才,也是台湾科技产业能够发展的重要关键。
发展陷入迟缓
台湾科技产业曾创造出庞大的产值,但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转变,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迅速崛起,使得整个科技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制造业在大陆投资,使得新的制造产业链等有机会与台湾相竞争。
从外部环境来看,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大陆相关企业迅速崛起,尤其是在移动设备上,深圳产业链的完备性已经远超台湾;第二,三星这样依靠自身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效果开始显现,使得台湾代工企业不再占据主动权;第三,高通、苹果以及其他芯片制造企业也开始将打价格战和专利战,同台湾企业抢夺市场份额。
从台湾科技行业内部来看,台积电的晶圆代工、联发科的IC设计,以及宏达电、富士康、宏碁的系统厂,甚至连已经转移出台湾的华硕、技嘉和微星等主机板厂商,以及台达电的电源供应器都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
当年的那些高科技产业,已经变成了今天的传统行业,在这个领域,依靠大规模生产、低价格抢订单的模式已经无法走通。某台湾本土分析师表示,“多年累积的代工生产使得台湾科技产业难以与高价值相联系”。
更何况,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市场的竞争将会为围绕互联网服务展开,而台湾本地却没有任何一家软件或互联网巨头。
然而这并不是说,台湾业界并没有意识到生存的危机。在过去十年,科技行业已经感到了代工的隐患,其中HTC、宏碁和华硕等企业纷纷选择创建品牌投入市场竞争,在不同的消费电子领域他们都曾一度取得让人惊艳的成果。
但是,这种优势并未得到延续。如今台湾街头的手机广告中,三星的数量和大小远超过了HTC,而在电信营业厅内,三星、诺基亚以及大陆一些手机品牌随处可见,而HTC则也只是陈列的一部分,并没有受到特殊的优待。
此外,人才流失也是制约当前台湾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一位台湾科技公司高管表示,在劳动力人口中有接近20%选择了到大陆工作,而这并不包括哪些频繁往返大陆和台湾的人群。
有台湾网友在博客中写到,“以前觉得当工程师不错,是可以鼓励孩子未来从事的职业,但现在宁可小孩区发展自己的兴趣。”
与台湾年轻人交流就会发现,即使身处科技行业,他们的生活压力仍然很大。20-30岁的台湾年轻人中,啃老族是一个普遍现象。这固然有养老政策倾向的原因,但是一些台湾年轻人却表示,不同科技公司的工资会相差很多,等待他们的只有“熬到”资深。
32岁的王志成是一家台湾IT企业的工作人员,他向腾讯科技透露,大学毕业后曾在富士康工作了6年,去年,他跳槽到现在的企业,他的工资因此增长了1.5倍。他说,现在科技行业里的台湾年轻人大多拥有这样的经历。
台湾大多数科技公司的管理层都已经超过50岁,而本应最具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却都把时间浪费在“熬”资历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4G及可穿戴设备市场能否破局?
产业的悲观情绪或仍将笼罩2014年。IDC台湾研究副总监江芳韵表示,虽然企业仍将增加IT预算,但市场与技术的快速变动迫使企业在IT规划上须更策略性聚焦。预计台湾ICT(信息通信技术)市场规模增长达2.4%,相较2013年略为下滑(2013年为2.6%)。
不过,2014年对台湾科技行业来说有两个重要的发展契机。
第一,台湾电信运营商已经开始对4G业务进行宣传,这或许是一个新的起点。5月29日,中华电信宣布4G正式启用,成为台湾首家提供4G服务的运营商。随后,远传和台湾大哥大也陆续开始提供4G业务。
在业内人士看来,4G意味着新的机会。台湾大哥大总经理郑俊卿表示,4G的ARPU比3G高30%,增值服务可再提高10~20%。目前台湾大哥大每月用户ARPU超过700元。此外,由于4G资费方案均搭配myVideo、myMusic等加值服务,预计将使增值服务用户数,从目前仅40~50万的规模快速攀升。
富士康也几乎在同时宣布了,其将入股台湾运营商亚太电信。这被证实为,富士康利用市场起步阶段,扩大行业影响力的表现。
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风潮开始影响着台湾科技行业。在近期举办的台北电脑展上,联发科也拿出代号Aster的穿戴设备芯片解决方案,更是推出了整合前者的LinkIt开发平台,提供完整的参考设计,以协助推动可穿戴应用的发展。
台湾科技媒体《数位时代》引述工研院产经中心主任苏孟宗表示,如果把软硬件市场缩小到大中华市场,台湾就有机会做到垂直整合,甚至发展品牌。不过,他亦表示,全球市场最大的挑战是品牌经营。
目前来看台湾的可穿戴产品发展基本上有两条路径。大品牌如宏碁、华硕和HTC虽然会在后期进入市场,但是这并非他们的发展重点。其中华硕和HTC都有透露出推出可穿戴设备的计划,但具体细节并没有公布;零部件供应商和代工厂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工业时代的方式,即帮助其他客户进行生产。
互联网仍是转型最大短板
不过,由于媒体的呼吁,软硬件整合的思想已经在台湾业界生根。华硕云端总经理吴汉章表示,对台湾而言,伴随软硬件整合而来的挑战,就是必须抛开硬件思维,硬件创新的能量要考软件驱动,台湾交大天使投资俱乐部CEO郭如泳表示,软硬件整合具有少量多样的特性更适合新创公司发展。
对此,台湾科技产业的共识是,变革已经势在必行,方向应有三个:
首先,由于地理因素导致资源有限,台湾科技产业应选择聚焦深耕的模式,寻求关键技术的突破,延续产学研三者的互动;其次,应鼓励企业加强品牌形象塑造,提升产品市场影响力,并结合其对全球供应链的运筹能力,提升自身市场竞争能力;第三:系统并有计划地推动跨产业领域的互补,使得原有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得以提升。
但这仅仅理论上的方向,目前台湾科技产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软”件的不足:
与大陆地区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速度相比,台湾近几十年的表现难以让人满意。在台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BBS文化直到现在人气依然很高。其中1995年创站的PTTBBS(包括PTT2),目前注册总人数约150万人,高峰时段仍然有超过15万名用户同时上线,直到Facebook开始流行后才得以改变。
此外,无论PC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台湾地区并未能孕育出任何有竞争力的企业,尽管有人口基数的问题存在,但与韩国在互联网领域的发展相比,就知道这些都不是台湾错失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机遇的理由。
在台北,一位担任过工程师的出租车司机向腾讯科技表示,“以后挣钱的是互联网服务,而不是IT。”
如果不能解决互联网产业的短板,台湾科技产业的变革可能又变成新一轮的空谈。但“看到”如何变成“做到”?是台湾科技从业者需要反复思考和实践的难题。
超级电容器相关文章:超级电容器原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