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单片机所牵扯的软硬件问题
伴随着单片机的发展历程,8位,16位,32位变化的过程,是一个高度集成的过程。
硬件的设计考虑永远与软件分不开,首要分析器件本身的特性,存储技术和容量选择、I/O引脚、片上外设、系统吞吐能力、功耗、封装,由于平台化的要求,现在一个系统做到最后发现单片机资源不够也是郁闷。一般在选择一个厂家的单片机以后,往往不愿意去选择其他的软件,现在从Keil改到AVRstudio就无比痛苦。因为改变的代价往往是带来巨大的工作量。习惯一样东西就很难去改变,刷了5个不同的系统最后还是发现原来那个最好用,只好又刷回来了,可能只是习惯了那种操作方式罢了。一种系列的单片机用熟了,软件,硬件都有一定积累了,就很难再想换一种新的器件,但是随着设计的复杂,器件也在更新换代,早晚得换不如早换,任何一款产品都有停产的时候。终于正式从51换到AVR了,也可以考虑下MSP430,都各有特色,设计思想不会变,最大的差别也不在器件或是开发环境上。其实ARM也是很有前途的,只是起点高了些,器件选择都开始全面转向3.3V,2.5V供电的,所有硬件设计,软件设计都需要重新适应一下下.......
一个系统在进行成本优化的过程中,往往直接在BOM表体现出来的正是单片机的价格上。如将16位平台的单片机改为8位平台的,或者是从欧美厂家的改为日本厂家的。不过我们出来没有成本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最牵扯的还是软件的大量的工作,还有积累起来的大量经验和成功的代码。 我个人的感受,硬件设计过程中的很多问题都需要软件去实现,因为所有的信号都是由单片机来处理的,所有的功能设计的考虑再周全,如果在软件上不能够进行处理完善,结果往往也是不尽如人意。电源对于嵌入式电子来说是源泉,需要密切注意对电源的监控,首先要注意的过压欠压的处理,其次要考虑的就是电源跌落和上升,这次的复位电路就是在处理掉电恢复时不能快速放电,导致上电复位不可靠。快速的检测出电源跌落的过程,以便能再次成功复位。LDO还是DC-DC?也算各有优点,硬件设计需要考虑逻辑系统(5V)的总需求电流,通过这个需求来选择供电。而比较喜欢DC-DC的高效,高效意味着低损耗,低发热,FPGA,单片机,LCD都是“用电大户”,因此在这方面的考虑,又是需要坐下来冷静考虑。尤为重要的,以上不同选择,都需要硬件工程师对单片机架构有足够的了解, 产品标准化需要做的事太多了,文档,图纸,说明,测试,验收,备件,如果实际使用出现问题还要另行解决。发现干实业还是比较麻烦的,比炒股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