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电不省钱?节能灯如何突围
根据调查,除了部分消费者对节能灯“质量低劣”的固有印象外,一次性投入过大、国内企业热衷于外销、政府鼓励政策欠缺等原因,也阻碍了节能灯在我国的推广。
推广仍有较大市场空间
在杭州的教工路灯具市场和沈半路灯具市场,商家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了对节能灯市场的乐观。“现在来买灯的人大多用节能灯,而且市场上的灯具基本上都能装节能灯。”一名女老板表示,特别是那些新装修的家庭,几乎已经不用白炽灯了。
节能灯2010要如何走出“省电不省钱”怪圈
在灯具市场,节能灯的商家算了一笔账:以家中100瓦的普通照明灯用一个小时计算,节能灯只需25瓦,每天可以省下0.075度。以每度电0.5元计算,一年就可以省下近14元,相当于一只节能灯的钱。而且节能灯的使用寿命比白炽灯长许多,一般来说,白炽灯的标称寿命为1000小时,节能灯的标称寿命甚至高达8000小时。
然而,这样的调查毕竟不能代表节能灯在全社会的普及情况。“在杭州这样的发达地区,我们会看到新装修家庭和高收入家庭往往选择节能灯,于是会认为对节能灯的推广情况乐观,但这只是一种假象。”浙江省照明电器协会理事长翁茂源说,“在农村和低收入家庭中,比白炽灯价格高出约10倍的节能灯一次性投入过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选择。”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是节能灯生产大国,2005年的产量为13亿只,而浙江省的产量就达到了5亿只,居全国首位。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在浙江去年生产的5亿只节能灯中,有60%至70%出口,国内市场的覆盖仍有很大的空间。
挽回“声誉”至关重要
“如果大家都来仔细算一算,那么节能灯将会走进更多的人家。”浙江省照明学会副秘书长李学丹说,“当然,这种‘如意算盘’的前提是节能灯质量有保证。”
一些消费者贪图便宜,购买了质量低劣的节能灯后,发现用不了多久就报废了。如果消费者初次接触节能灯就发现这种情况,便会给他们留下节能灯“省电不省钱”的印象,这成为目前节能灯推广中遇到最为普遍的“消费心理障碍”.
此外,我国众多节能灯生产企业热衷于外销,也使得这一产品在国内推广乏力。业内人士指出,虽然目前节能灯的内销价格高于出口价格,但由于国内“市场环境不佳”,企业诚信度不高,因此厂家宁可做外贸生意,不仅风险相对较小,资金的回笼速度也能大大加快。
同时,在国内市场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和力量进行品牌推广和营销网络的建设,而外贸加工往往是贴牌生产,销路不成问题。
因此,我国节能灯企业在国内销售推广的积极性并不高,这最终也影响到了节能灯产品在国内的普及。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电气工程师俞关德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通过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假冒伪劣,把影响节能灯“声誉”的产品赶出市场,就显得尤为重要。
与此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还应扶持名优产品,鼓励一些龙头企业在国内的市场推广,加速这一行业内的优胜劣汰,树立起能与洋品牌相抗衡的民族品牌,利用科技和市场的力量降低节能灯的成本,使这一利国利民的产品能进入更多的寻常百姓家,打开更加广阔的市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