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用角度聊聊 Wintel为何还是胜过苹果一筹
大家可以试着考虑一个问题,如果从实用性角度来看,英特尔11代酷睿+Windows 11是否更胜苹果M1+MacOS一筹呢?对于我个人以及身边不少朋友来说确实如此。无论是在兼容性、易用性,还是在拓展性、泛用性方面,基于英特尔11代酷睿+Windows 11的电脑都更容易上手,使用起来也无需担心兼容性问题。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202201/430845.htm作为一名11代酷睿+Windows和苹果M1+MacOS双修的打工人,我个人对此深有感触。而如果你正在为此事而烦恼、正在为选择哪个阵营而纠结,那么不妨来看看这篇文章。
笔者现在自用的笔记本电脑有两台,一台是11代酷睿平台的华为MateBook X Pro,另一台是M1+256GB版本的MacBook Air。MateBook X Pro主要用于日常办公,也就是放在公司配合一块外接显示屏来办公;MacBook Air则主要应付出差,这样就可以不用带鼠标,因为MacOS的触控板手势操控用熟练之后,是可以完全取代鼠标的。
两款机器可以说是各有千秋,无所谓孰优孰劣,不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两大系统生态之间还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兼容性差异
首先我们聊聊兼容性。
苹果为MacOS构建起了非常丰富的应用生态,但系统封闭性注定了它不能够全面兼顾。这一点对于日常办公、影音娱乐、大众生产力等应用来说影响不大,但对于一些垂直行业的专业用户而言,却有诸多不便。比如金融领域、医疗领域、传统工业领域、政企单位等行业所用到的专业软件,如V-Ray、Multisim、3D MAX、Lumion等等,M1+MacOS基本无法支持。即便有些软件可以通过Rosetta编译之后来运行,但与其冒这个风险不如一步到位。
所以如果你是垂直行业的专业人员,又必须要用到一些专业软件的话,那么更适合选择的平台是11代酷睿+Windows 11阵营。因为x86与Windows 11可以完美兼容任何软件,且运行效率都很高。
当然如果你只是日常办公的话,那么两大阵营选择哪个,主要还是看个人喜好和实际应用场景而定。
如果说专业软件的兼容性问题离你非常遥远,那么M1+MacOS与11代酷睿+Windows 11兼容性差异离我们最近的莫过于是游戏。
Mac系统的游戏兼容性比较挑剔,而Windows平台没有这种烦恼
苹果M1处理器强化了GPU性能,不过因为很多游戏在开发阶段就没有考虑Mac用户,因此很多在11代酷睿+Windows 11上能玩的游戏,到了M1+MacOS上就无法运行了。当然买Mac的朋友绝大多数不是用来玩游戏的,不过如果有像笔者这样时不时会玩一些游戏的人来说,11代酷睿+Windows 11多一个功能、多一些乐趣。
笔者平时虽然出差时的主力机是MacBook Air,但在出差之前会看一下最近想玩的游戏支不支持MacOS平台,如果不支持的话,我会选择带上MateBook X Pro出差。它的英特尔锐炬Xe核显虽然玩不了大型游戏(出差也没时间玩大型游戏),但是笔者特别喜欢的一些硬件要求不高的独立游戏,还有经常玩的《英雄联盟》这些游戏,运行起来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性能差异
苹果M1处理器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主要原因在于它拥有非常不错的性能表现。尤其是在各种Benchmark跑分中,苹果M1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此外配合Final Cut这样的苹果生态系统专业软件,会有相当不错的生产力效率。
不过在大家热烈讨论苹果M1性能的时候,多少有些把视频剪辑这样的需求强加给了每一个用户。但其实除了影视后期、视频网站UP主这些群体,像笔者这样的大众用户对于视频剪辑的需求并不是那么强烈。
另外Benchmark跑分与实际应用还是会有一些差异的,这一点笔者个人在使用HandBrake转码时感受非常明显。
之前出差参加厂商发布会用手机拍摄了一段MOV格式的视频,需要转成H.264的MP4格式视频,11代酷睿处理器的效率就要比苹果M1明显高一些,i7-1165G7完成转码用时1204秒,而苹果M1则要1573秒。
后来笔者又试了一下H.265,酷睿i7-1165G7完成耗时1344秒,苹果M1完成耗时1763秒,所以BenchMark跑分有时候确实不能衡量整体的性能表现。
其实之所以Benchmark软件跑分与实际应用会有差异,主要是因为Benchmark软件很多都是特定软件的跑分程序,如果你不使用这种软件,那么这个跑分对实际应用的参考意义就并没有那么大。
比如我们常用的CINEBENCH,它其实是CINEMA 4D的跑分情况,只能反映处理器在使用C4D软件进行渲染时的效率高低,无法代表所有软件的使用情况。同理如V-Ray Benchmark、Blender等测试程序,也同样是特定软件的跑分结果。所以如果用CINEBENCH结果去衡量HandBrake的应用的话,那么最终就会给我们造成误导。
此外对于游戏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CINEBENCH跑分,苹果M1要优于11代酷睿,但遇到实际游戏你会发现并非完全如此,很多游戏在11代酷睿平台上的画面帧数要明显高于苹果M1,而也有一些游戏在M1平台上的帧数要高一些。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异,主要是因为每一个软件、每一款游戏,其底层编译、优化方式,调用的指令集不同,最终就会体现在不同平台上运行效果的差异。而这些差异,远不是某一个Benchmark跑分所能反映出来的。
比如在《DOTA 2》最高画质下,同为2560×1600分辨率的情况下,11代酷睿自带的锐炬Xe核显能够让游戏跑到平均44fps左右,而苹果M1则只有平均35fps,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不过有些游戏其实在苹果M1下的表现要优于11代酷睿。
·体验差异
要说MateBook X Pro和MacBook Air之间的体验差异,其实也代表了目前11代酷睿+Windows 11系统与苹果M1+MacOS之间的差异。为何这么说呢?
之前笔者也说了,MacOS的触控板手势操控非常便利,学会并掌握之后可以完全抛开鼠标实现比较精细化的修图、剪辑视频等操作,这是Mac平台的一大优势。
以往,Windows平台产品确实是不具备这样的体验,在操控性方面不够便捷。不过现在很多像MateBook X Pro这样的产品都开始配备触控屏,这多少弥补了触控板手势操控上的不足。
另外一个选择MateBook X Pro作为办公机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一直在使用华为手机,所以能够使用到多屏协同。虽然苹果也有类似的Air Drop功能,但如果两个功能都用过的话,你肯定会说多屏协同好一些,因为它在连接速度、响应速度上,要比Air Drop体验更好一些。
再者,11代酷睿版本的MateBook X Pro还有一个甜点功能,就是可以直接运行安卓APP。只要在华为应用市场里搜索、下载安装即可。尤其是加上触控屏的话,操作体验有保证。之所以能够在Windows系统直接运行安卓APP,主要还是因为底层的英特尔Bridge技术打通了不同系统之间的壁垒,让安卓APP能够在x86+Windows环境下流畅运行。Mac因为没有触屏,也没有类似功能,所以这方面就比较遗憾了。
·你是为了什么买Mac?
聊到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是为了什么选择买Mac?”
笔者身边很多买苹果MacBook的朋友,给出的理由都是便携或外观好看。这两点确实是Mac的优势。不过笔记本电脑买来毕竟是要用的,MacOS相对于Windows来说,上手有一定的难度,学习成本也要更高一些。
比如笔者一位同事,从开始工作之后就一直在使用MacBook,但直到前不久她才知道,原来MacBook可以设置三指拖动窗口的操作,这是彻底抛开鼠标的必备神技,但她用了大概10年的MacBook,却一直不知道这个功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MacOS是有一定学习成本的。
另外我还见过不少朋友,买来MacBook的第一时间就是找我给他装一个Windows系统,理由嘛,就是用不惯Mac系统……呃……这……该如何是好呢?我相信这样的朋友不在少数,没准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就用着Windows系统的Mac电脑。
其实之所以会有这种比较割裂的现象,还是源于不同硬件、系统生态之间的差异。
比如时下主流的11代酷睿+Windows 11平台,讲求的是上手即用,不必考虑什么兼容性问题,再加上操控体验、功能性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这一阵营是属于是“没毛病”的选择。
苹果M1+MacOS,笔者个人认为还是更适合学习意愿比较强,应用需求比较专注的朋友。一方面它的系统上手确实有一些难度。就比如很多新Mac用户,可能从进入系统没有看到“我的电脑”的那一刻,就已经完全蒙圈,更别说让他去给电脑安装软件或设置一些高阶应用了。而另一方面,因为Mac生态整体还是更注重生产力应用,所以但凡有些许的游戏娱乐需求,Mac产品就会让你感觉不够那么“大而全”。而且特别是上面提到的一些专业垂直领域用户,如果你的软件不被Mac系统支持,那就是真的不支持。
·结语
说了这么多,其实总结下来就是:
其一,11代酷睿+Windows 11阵营更适合大众用户选择。兼容性可以说是海纳百川,系统上手难度也不大,使用便捷;
其二,如果你不是视频剪辑刚需用户,日常办公同时还有些许游戏娱乐需求,那么11代酷睿+Windows平台也是首选目标。
而苹果M1+MacOS平台,就我个人而言,主要是应付比较特定的应用场景。比如笔者平时只有在出差时,尤其是距离比较遥远的出差,多数时候才会选择携带MacBook,因为整体来说它的携带体验更好,而且续航能力比较可靠。平时办公的时候主要还是以11代酷睿+Windows 11为主。
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11代酷睿+Windows 11平台更适合大众用户选择;而苹果M1+MacOS则适合特定需求的用户选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