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增速超预期,汽车电子增长可期
对于汽车电子的发展,业内的普遍共识是,电动化是上半场,而网联化和智能化将是下半场。电动化、智能化将会是影响汽车电子行业增长的两大决定性因素。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202105/425582.htm车联网(车载信息系统)和 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是汽车电子两大高地。汽车智能化下 5G 利好车载信息系统。我国车载信息系统的市场规模巨大
汽车电子可以分为电子控制系统和车载电子信息系统两大类。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与机械装置配合使用,直接影响汽车的整车性能、安全性等。包括底盘与安全控制系统占比32%,动力控制占比24%,车身电子控制、辅助驾驶占比22%。
车载电子信息系统不直接影响汽车性能,通过提高智能化、信息化和娱乐化程度来增加汽车附加值。包括汽车信息系统、导航系统、音响及娱乐系统等。在汽车电子份额占比22%。
汽车电子产业链包括上游电子元件供应,中游系统集成商和下游的车企与维修厂。
2020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1.9万亿美元,10年年复合增速10%,2020年中国市场规模达8千亿元。
汽车电子占比提升
汽车电子在整车成本中的占比逐年增长,比例从2000年的25%增长到2020年的约50%,呈快速提升态势。新能源汽车整车汽车电子占比偏高,纯电动汽车占比最高为65%,混动汽车为47%。
行业内智能驾驶和车载电子信息系统成长性较高
从汽车电子各细分行业看,2020年智能驾驶和车载电子信息系统成长性较高。
汽车智能化提升,智能驾驶增长较快,汽车电动化发展进一步提高车载信息系统规模。
这两细分行业增速均高于行业平均复合增长率9.8%。
汽车智能驾驶系统毛利率水平接近40%,2020年我国市场规模达到1702亿,5年复合增速达21%,全球达400亿美元。而车载信息系统市场集中度低,毛利率较高,进入这个细分领域竞争者较多,2020年我国该领域的市场规模567亿,5年复合增速18%。全球规模396亿美元。
目前行业集中度低且细分市场格局不一,高端产品领域目前供应商主要为欧美、日本等国的汽车零部件厂商。
全球前十大知名零部件厂商拥有较高的市占率,如德国的大陆、博世市占率均达20%,其次日本的电装市占率也高达11%。这些厂商较早纷纷进入中国布局。
国内汽车电子企业强于算法和系统集成,但是底层基础软硬件仍是短板。目前国产厂商集中在车载信息系统和辅助驾驶领域。
车载信息系统——智能座舱
汽车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最早可以追溯到1924年第一款车载收音机。在后续的汽车产业发展中,在消费升级大趋势下,汽车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不断革新。2001年宝马引入了中央显示屏,液晶屏逐步成为智能座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6年美国开放了GPS民用化,基于触控显示的车载导航系统逐步应用于民用市场。2018年伟世通和安波福的座舱电子域控制器正式推向市场,智能座舱开始进入全新的时代。
智能座舱属于最新一代车载信息系统集成产品。具体包括了车载信息娱乐系统、驾驶信息显示、HUD、流媒体后视镜、行车记录仪、后排液晶显示。
目前座舱的渗透率不高,2020年渗透率最高的仅为车载信息娱乐为83.1%、其他渗透率均在15%以内,成长性较高。
2020年国内智能座舱市场规模超567亿,同比增长28.5%。国内座舱市场5年复合增速为18%。其中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和驾驶信息显示系统为最大的两个市场,占智能座舱主要产品市场的比例分别为46.4%、34.4%。
六大座舱产品2019年单车价值分别为1800、2700、1400、770、260、1100元/套。
其中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行车记录仪由于产品成熟度较高,因此单车配套价值将随着功能集成逐年缓慢提升,并趋于稳定。近5年复合增速较快的细分市场为后排液晶显示、流媒体后视镜,均超过45%。
2020年全球车载娱乐系统(中控屏为主)前五大供应商集中度为57%。分别是:伟世通(26%)、大陆(15%)、博世(7%)、夏普(5%)和德赛西威(4%)。
国内智能座舱基本以车载娱乐系统(中控屏为主),和车载信息系统(以软件解决方案为主)。
国内供应商已经上市有5家。
智能驾驶
根据人类驾驶者的参与程度,自动驾驶分为L0至L5各个等级。数值越高,代表自动驾驶的成熟度就越高。其中由2级到3级的跨度是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自动驾驶汽车完全可以进行无人自动驾驶操作。
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基础,目前全球正处于汽车自动化程度的第2个阶段,并开始推出初步具备L3功能的车型。
当前国外技术水平最高的自动驾驶汽车为谷歌的Waymo,全车搭载了多个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以及高精度自动定位仪,整车可达到L5级别的自动驾驶。
自动 等级 | L0 | L1 | L2 | L3 | L4 | L5 |
等级 特征 | 完全人类驾驶 | 辅助驾驶 | 部分自动驾驶 | 有条件自动驾驶 | 高度自动驾驶 | 完全自动驾驶 |
车辆 特征 | 提供环境警报 | 提供自动制动或者车道偏离预警 | 特点情况下车辆自动转向,加速和制动 | 特点情况下车辆可完全自动转向加速和制动 | 车辆自动承担大多数的驾驶任务 | 在所有情况下承担驾驶任务,无需驾驶员干预 |
2016年-2020年中国智能驾驶市场规模从490亿增长到1702亿,年均复合增速37%。
按此增速,2021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2332亿。
2020年国内L2级别自动驾驶的渗透率已近15%。车企相继推出具备L3功能的自动驾驶车型。
相关厂商的部分L3级别车型已经投入量产,如小鹏P7、长安UNI-T、上汽MARVEL-R,2020年成为国内的L3车型量产元年。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量产直接带动相关传感器行业的快速增长。
传感器是自动驾驶的基石。
传感器分为传统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传统传感器作为汽车神经元控制汽车的各个系统,常见种类有:压力传感器、位置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这些传统传感器感受规定的物理量,并转换为信号,完成电子控制。
智能传感器则是自动驾驶的核心。目前用于自动驾驶环境感知的传感器主要包括: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和车载摄像头等。自动驾驶系统在智能传感器的基础上辅助驾驶员进行车辆驾驶。
分类 | 类型 | 工作原理 |
传统传感器 | 压力 | 电容式、压阻式 |
温度 | 热敏电阻 | |
位置 | 霍尔效应、磁电阻效应 | |
智能传感器 | 毫米波雷达 | 根据时间差计算距离 |
激光雷达 | 根据激光计算距离 | |
超声波雷达 | 根据时间测算距离 | |
车载摄像头 | 摄像头采集信息,进行算法识别 |
单一的传感器难以满足自动驾驶复杂的应用场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已成为行业共识。
随着自动驾驶等级的提升,传感器数量也同步增长。从L2-L5级,传感器需求量从6个增长到32个。
国内自动驾驶汽车厂商目前多采用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雷达的组合配置。如蔚来ES8采用5个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和12个超声波雷达。由于激光雷达成本较高、市场渗透率低且应用场景有限,目前国内较少采用。
目前中国汽车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107亿增长到2020年的232亿,年复合增速14%。
智能驾驶——车载摄像头
车载摄像头是自动驾驶汽车采集信息、分析图像的重要途径。相比激光雷达而言,以摄像头为主的方案相对较为成熟,在L3以下级别自动驾驶中起主导作用。
车载摄像头覆盖率较低,要完全实现自动驾驶,汽车必须配置五类摄像头,单车摄像头配置数量至少为6个。车载摄像头单车使用量L1/L2级别3颗,L3级别6颗,L4级别10颗。2020年车载摄像头价格为145元。
单车配置数量增加,车载摄像头需求持续增长。2020年我国车载摄像头需求5000万颗,未来5年将增长至1.9亿颗。市场规模达到约72.5亿和275亿。
车载摄像头的产业链包括核心元件、模组封装与系统集成、软件算法与解决方案。
在整个车载摄像头硬件中,CMOS图像传感器为核心组件,成本占比达50%,模组封装、光学镜头成本占比分别为25%、14%。
车载摄像头镜头组市场,国内的舜宇光学领先优势明显。舜宇光学的车载摄像头镜头出货量为全球第一,2020年市占率34%。其后的厂商以依次为韩国的Sekonix市占率18%、kantatsu市占率14%和日本的fujifilm市占率12%。行业前四大公司市场占有率CR4达到78%。
智能驾驶——毫米波雷达
毫米波雷达通过天线向外发射波长1-10nm,频率在30GHZ-300GHZ之间的毫米波,通过收发信号对周围环境进行识别处理。
市场上的毫米波雷达主要包括24GHz 和77-79GHz两类。
24GHz | 77GHz | |
探测距离 | 短 | 150-250m |
穿透能力 | 弱 | 强 |
体积 | 大 | 小 |
价格 | 300-500元 | 400-1000元 |
77GHz体积更小,穿透力更强,探测精度为24GHz雷达的3-5倍。毫米波雷达单车使用量L1/L2级别2颗,L3级别5-8颗,L4级别12颗,2020年,我国总需求量达到约3000万颗,到2025年将达9000万颗。
中国的毫米波雷达市场从2015年的18亿增长到2020年的72亿,增速保持在30%以上。
智能驾驶——超声波雷达
超声波雷达是自动驾驶的重要辅助传感器,主要用于自动泊车系统和驻车辅助。
当前主流超声波雷达包括40kHz、48kHz以及58kHz三种。
超声波雷达利用发出超声波以及接收器收到超声波的时间差来测算障碍物的距离,方法简单,测距范围有限。但相较于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价格优势显著,整体成本较低,单个超声波雷达售价约10-100元。
2020我国超声波雷达市场规模52亿,近三年市场复合增速为7.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