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物联网与传感器 > 业界动态 > 4大场景、12个维度!穿透理解未来制造的内涵!

4大场景、12个维度!穿透理解未来制造的内涵!

—— 物联网智商精选
作者:时间:2021-05-06来源:物联网智商收藏

往哪转型?升成啥样?高质量,难道仅仅是把产品质量做得更好吗?讨论任何事,脱离了场景去讨论目标,就是耍流氓。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202105/425181.htm

本文试图从4个场景的变迁入手,通过12个维度去穿透这些场景来讨论相关问题,以期更好地理解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和方向。

1 是什么在逼我们脱离原轨、另辟蹊径?

纵观人类进化史,从听天由命的游牧文化,顺天而为的农耕文明、到战天斗地的工业文明,科技都扮演着第一生产力的角色。特别最近数十年来,在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带动下的工业发展,科技再一次实质性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形态。这也许是“我命由我”的数字文化时代的开启。这个发展过程造就的场景是我们讨论未来场景的前提。

1620263958201872.png
图1 如何理解工业转型升级的场景

今天的科技和制造能力已能全面支撑了社会需求,一般产品已呈现产能饱和、功能趋同和性能扁平化现象。同时,网络又将全球关联在一起,探究这样的场景,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七个一”现象,即:

1、一人一媒体:

自媒体让每个人都可以发声,并让全世界听到,这是社会颗粒度的极度细化的表现。它将引发全球从原有的精英主导体系向全民控制体系的转变,并催生社会形态的重组,

2.  一人一市场:

当产品和资源充沛时,主动选择和主动组织的可能性将成为个体力量的展现,市场的颗粒度同样被极度细化,这种细化不仅会渗透到了产品的功能和性能,更让个体关注产品以外的东西,即对产品的体验、感受,甚至期望。

3.一人一价值:

这里的价值应该包括2个部分,个体对于社会的价值,以及个体的价值观对社会的影响。个体,包括供需双方的价值取向,将成为产品交易和使用的交汇点,并将形成一个个圈,动态的圈,其中有一部分应该就是我们经常在讨论的生态圈,是基于价值而形成的。

4. 一人一资本:

网络有能力将个体资本汇聚起来,这种力量已经体现,在未来,个体资本的作用甚至可能超越市场资本

5.一人一资产:

个体IP,不仅是话语权,更是影响力,它是一种虚拟的资产,同时每个个体又可能成为别人资产的一部分。而企业IP,某种角度讲,就是企业的品牌,一种无形的资产。

6.一人一品牌:

上述5个“一人一”,包括价值、媒体、资产、市场、资本,成就了个人的品牌。

7.一人一创意:

综合上述所有的“一人一”,会使每个个体将与生俱来的创新欲望彻底激发出来,传播出去,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创新环境,

上述这一切,无不突透出一个“可”,这也许形成了数字文明时代工业的四大特征:

○   粒度可细:可以实现面向全个体、全方位、全场景、全样本、全过程的颗粒度极度细化 

○   资源可配:可以调用和配置全球最有效资源开展最有价值的活动 

○   生态可造:可以基于价值动态构建生态圈,让有关各方的获取所需的价值 

○   价值可期:可以通过技术的有效应用,让期望的价值获得全面的满足

个体的突起注定了数字文明将具有异构性(Isomerism)特点,于是,这世界将是VUCAI的,一切都将被重新定义。

思考这些,笔者曾编了个故事,说远古时有一群猴子想走出迷雾的森林,于是有的猴子窜上树去高瞻远瞩,有的猴子却站了起来,并最终走了出去,开创了新的生活。

黑格尔曾讲过“人死于习惯”,当这样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临之际,用过去的理念、思路和方法,那就是不仅是等死,更是找死。唯有站在战略解读,以变应变,主动进化。

2   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场景变迁与核心内涵

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是我们以变应变的唯一手段。基于上述讨论的场景本文试图用一种全新的工程化、系统化视角,基于现实、基础、进阶和目标等阶段轴的4个场景变迁,通过市场、客户、产品、质量、设计、运维、控制、管理、模式、资金、人才、创新等12个维度去透视未来工业,以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转型升级的目的、途径和阶段目标。

下图为采用12个维度和4个阶段场景轴组成的矩阵描述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和核心内涵。

1620263986307751.png

图2 用4场景、12个维度来穿透理解转型升级各阶段场景的内涵

1、市场维:

今天的市场主要还是基于需求的采供销模式,而电子商务和网络平台的出现,将市场中各主体的颗粒度细化到了个体,并在现代工业支撑下提供了一种“一切都可选择”的场景,此时,个体的三观和文化特性会主导选择,于是基于文化和价值的生态圈会自然形成,并成为未来市场的特征。这种生态圈将涉及和涵盖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等,是全方位的。

2、客户维:

基于需求的采供销模式下的大多数客户往往是被动型的,作为个体的他们对市场的影响力是远远不够。而网络平台的出现,所有的产品都被推到客户面前,它不仅实现了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彻底转变,更重要的是让客户从以前的被动型转化为主动型,即掌握有生杀属性的选择权,此时的客户才真的成了上帝。而未来,网络还让客户直接参与产品研发成为可能,最终将客户转化为融入型,客户最终将成为天使。

3、产品维:

产品短缺的年代,我们关心的是有和没有,当产品充沛时,我们开始关心产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已开始关心产品质量以外的东西,如品质。那就是产品使用的体验感、使用中展现的价值,以及产品中内涵的文化感应。这就是产品达到可选择时面临的场景

4、质量维:

伴随着产品的进化,最早我们认为产品的质量取决于制造商的三观、认知和能力(ISO 9000:1994),后来我们认为质量需要市场的认可,并将其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ISO 9000:2000),我们称之为指标质量。而现在,我们已将对质量的理解提升到满足客户和有关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并实现各方的价值(ISO 9000:2015)。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高质量发展绝不仅是把产品性能指标做得更好,其核心是引领和创造价值

5、研发维:

以前的研发主要基于知识,现有已全面融入了管理,包括知识管理、过程管理(技术状态和项目)、供应链管理、客户管理、风险管理和创新管理等等。未来的研发,必然是融合的,是基于价值的全面融合管理,即基于客户、企业、供应链和社会价值的融合管理

6、运维维:

数字化、自动化是现代工业的一个特征,目前主要还处于基于假设的控制阶段。今天,数据透明、人机协同、智能操作和网络协同已成为我们升级换代的目标。而未来,以数据和智能为基础,一切资源都将是基于动态生态圈的动态配置和运维

7、控制维:

我们很早就认识到过程控制是产品质量、产能和效率的保障,后来又提出了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思维和控制逻辑,而未来,这种控制还将覆盖到对产品价值释放的控制

8、管理维:

体系管理是现代管理的核心,目前已开始了各类体系的协同管理和认证操作,ISO已在着手制订管理标准的标准,用全新的思维和高级结构形成更大的管理体系。而未来,还将覆盖到基于生态圈资源配置和运维控制的管理

9、模式维: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整个供需模式正从基于需求和供应链,转为基于网络协同,并最终走向基于价值共识的模式

10、资金维:

发展需要的资金投入,转型更需要大的资金。今天资金的来源已从原有的企业主体投入转化为资本市场的大规模介入,而随着“一人一资本”时代的来临,来自个体的“情怀投资”将重构资金投入的格局。这里对情怀投资的提法是作者对互联网个体资本汇集现象的思考。无论是在P2P、众筹、PPT造X、还是部分消费者对技术上还未成熟的电动汽车的激情购买,都或多或少体现了一种情怀。这种情怀投资值得关注

11、人才维:

人才是发展的根本,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专业技术人才转为复合性人才,这种复杂包括了技术和管理、多专业的复合等。当人才作为资料进入配置操作时,必然会对人才的属性提出全新的要求。这是一种全新的人才,这里称为“专业技能人才”,而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工匠”。这是一种掌握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工程思维和专业技能、知识体系构建和应用技术、与智能机器协同工作技能的人才。关于这类技能人才的缺失,美德等权威机构曾有专门的联合调研和分析。

12、创新维:

创新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一直在倡导创新。今天先进工业国家已开始通过管理来逼出创新,而随着“一人一创新”场景的出现,我们将进入自主创新时代

从上面12个维度对不同转型升级场景变迁及其内涵的穿透分析来看,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以往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和运维操作的一种场景。面对这样的全新场景,用原有的视角和方法已无法全面洞察,要在这种场景变迁中应对自如地开展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唯有坚持运用工程思维、创新思维的基本原理,结合新技术的运用,形成更高阶的工程思维和创新思维。

3   以变应用,主动进化

面向转型升级和高质量,是是而非的讨论是没有意义的,听着都满是道理,做起来全是约束的讨论更是浪费时间,需要结合场景、在企业定位的前提下讨论,从而对症处方,重点关注转型方案的可操控、可度量、可交付。下面我们基于场景变迁,综合上述的各个维度来讨论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途径:

本文的图2采用了一个矩阵架构在描述转型升级的各阶段场景以及12个维度的纵向穿透讨论,其中横向看就是四个阶段场景:

1.基础场景:

这是现代工业的场景,注意“现代”的表述。今天的市场已高度一体化,在这个市场中,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其背后是基于全球协同架构的体系支撑下的创新型研发、高效率制造、全方位控制、以及社会责任的良好体现,更有资金、人才的全力支持,

2.进阶场景:

这应该是我们向未来制造转型过程中的升级场景。网络和信息化技术把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紧密地联接在一起,数字化技术和基于数联互联的架构在研发、运维、控制和管理等各个环节得到充分且有效应用。这其中数字化工具和平台是核心支撑,典型的工具是各类工业软件和数字化装备,典型的平台是PLM、ERP、CRM、SCM、HRM、MES、MOM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创新被纳入了整个管理体系,这一点可以从ISO 56000创新管理系列标准的制订中看到。

3.目标场景:

这是目前我们讨论的所谓工业4.0和智能制造场景,此时基于智能物联架构的市场、客户、制造商和合作伙伴已能够基于文化和价值动态组建相应的生态圈,并实现了产品研发的融合、制造运维的智能化控制和全球最合理资源的配置。这个全新的工业模式是基于进阶场景的,是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高阶应用。同时,有关各方的融入带了情怀型资本的投入,而且这类资本的占比应该不低。能与智能技术协同工作并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作为有效资源最同步融合进生态圈,为创新提供了基于个体自主创新的源动力

在图2中还给出了一个“现实场景”,这应该是今天国内企业的主体状况。当我们缺乏核心技术和管理人才、对创新的理解和管理还在试错阶段,制造过程控制水平和产品质量低下时,我们能做的只能是跟随市场,能用的手段工具仅有“对外血拼价格”和“对内压榨时间”,并直接导致价值观的扭曲。我们必须客观地承认的现状,这也是我们的水平和在全球工业的地位。

造成这个场景的原因有很多,有国情、有积累,等等等等。但如果站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层面看,所有这一切现象背后的根源在于我们对现代工业的理解。所以说,不讲对现代工业的理解就谈转型升级、不讲现实场景就讨论质量、成本、效率和顾客满意义没有意义的,而在这种场景下谈进阶场景后的目标场景(智能制造),那基本上就是妄谈了。

说到这里,有必要讨论一下“弯道超车”,只要真正开过车的,都知道超车的前提是车要好,再加上车技和对方的打盹。试想,如果是一辆上述12个维度全面落后的破车,就是万一超了别人,又能保持多久呢?

在“弯道超车”的逻辑不通后,又有人开始妄谈“造道超车”。看了这些提法似乎让人有一种创新的冲动。不过,打这类人的脸太容易了,只要看国际乒乓球比赛成绩,小日本为了成绩,不知造了多少根新赛道(规则),最后赢了吗?所以,把车做好,才是王道。

回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话题,图2中还给出了一根红线,标出了现代工业的根基:工业行为的法制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及良好的消费文化氛围等。这应该是国内绝大多数企业成为现代企业的努力方向,也是我们开始真正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起点,说到底,需要补上现代工业的课。

我们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能否在现实场景向基础场景和进阶场景的转化中并步走,取决于下面几个方面:

1.空杯心态,在抛下既有后发奋学习:

从而实现理念思路的快速转变,知识技术的快速更新。如果在这个层面不能与全球先进同步,创新只能成泡影,差距必将被拉大

2.系统思维,在全球视野下部署战略:

通过国家质量基础(NQI)的建设和实施,培养和建设全民质量文化、构建质量评估的技术支撑、加快质量信任和效率的体系建设、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和重组、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环境,为工业转型奠定起步的基础。

关于人才,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当个体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岗位又可主动且充分选择时,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属于未来的、什么样的技能是符合未来的、什么样的专业技能人才是面向未来的、什么样的培养机制是支撑未来的,总之,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用价值去重构人才培养和应用管理机制、

3.责任上肩,在结合国情下勇于实践:

融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让市场、企业和消费者主动接受文明更替的洗礼,大浪淘沙,不进则退,主动进化。

对于目前大多数国内企业而言,大多处于一种“四不”状态,即:

①   看不清:看看都是问题,但看不清来源 

②   听不明:听听全是道理,楞听不明实质 

③   说不准:说说尽是梦想,却说不出途径 

④   想不了:想想终是无奈,总想不出对策

这看似无奈,实则是一个亚健康状态。有病得治,其实医院的做法大家都懂,无论是中医的望闻问切,还是西医的听诊化验,确定病因才能对症下药。而对于企业而言,治病前(转型)还有一个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定位,“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对定位给出了三个愿景,通俗点讲就是争先、伴行和对扛。定完位以后,才开始漫长的治疗康复(转型升级)和超越(高质量发展)。

在转型升级中关系关注异构性。如同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一样,企业定位不同和个体差异,必然导致了转型升级的个性化和异构化,这一点是所有企业必须谨记的,换句话讲,企业自己的事必须企业自己来做。

尽管存在着绝对的异构性,但基本的理念、思路和方法还是具有共性作用的。转型升级的第一步,就是对企业实施全场景、全方位、全过程的数字化,它能让企业的亚健康状况真实且可视地展现,一旦转型方向(定位)和现状问题明确,转型升级就成了相对专业的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

全球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工程实验表明,标准化和规范化是现代工业的红线和基础,它能应用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解决问题的使能机制。基于标准规范可以逼出创新、一切管理的依据源自标准规范,所有资源的融合可以依靠有效的管理,破解问题的OT、IT和ET技术的集成应用可以在标准规范的逻辑下得以有序实施。

关于标准规范,还有一些基本概念需要澄清:

1.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标准的实质是底线,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引领作用,如果一定要说它有引领作用,那末,标准化规范化思维是绝对具有引领作用的。只有不断提升底线,企业才能进步。如果有人认为标准是壁垒,那只能说明你没到别人的底线,或者根本就没有想过底线。

2.必须充分地认识到标准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千万别忘了标准规范还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名字,叫做“良好实践”,它体现了工业之道。

3.最最重要的是标准化规范化是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形抓手和可操作、可度量、可交付的实施手段。

1620264158946645.png
图3  技术架构和平台对转型升级各阶段场景的支撑

在达到基础场景后,先进工艺、数字化、网络和信息等高新技术才会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它们将助力和加速我们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这其中包括基于数字孪生(Digital Twin)的模型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算法、基于智能物联的有效运维等,所有这些操作的核心是智能机器的介入。

总之,思路决定出路,真正卡着我们脖子的是我们自己的理念和思路,最后用文中的几句话来结束此文:

① 空杯心态,在抛下既有后发奋学习,更新理念、思路、知识和方法

② 系统思维,在全球视野下部署战略,构建体系、机制、环境和基础

③ 责任上肩,在结合国情下勇于实践,开拓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之路



关键词: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