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软银拖累的ARM,敢问路在何方
ARM和安谋中国的夺权闹剧似乎还没有完全停息,关于ARM的另一条流言甚嚣尘上,据说软银因为财务压力将会让ARM重新上市或者选择部分甚至整体出售。这就让很多“小朋友”对这家几乎每年决定着几百亿颗处理芯片的公司未来心里产生很多的问号。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202007/415799.htm本来以业务来说,虽然受到RISC-V这样的开源架构的挑战,在服务器端也始终没有特别明显抢占x86市场的迹象,但在固有领域的统治力和IP授权的营收来看,ARM的业务营收依然表现出色,成长稳健。但是受到软银其他方面投资的失败拖累下,ARM成为软银最可靠的现金牛和最可能回血的筹码。特别是7月初传出ARM可能大幅提升授权费的流言,不管这是真是假,近20年来几乎从未涨价的ARM核(不管是当初定低了现在不好抬价,还是为了走量先抢市场),这次竟然动起涨价的心思来收割自己的忠实大客户们,谁都猜得出财务状况良好的ARM明显是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出此下策。
就算不考虑RISC-V这样的开源内核,就算ARM在手机SoC上的地位不可撼动,但在MCU甚至服务器领域如果ARM大幅涨价的话,很有可能影响未来整个行业的进程,毕竟现在最低到几十美分的32位MCU一个核涨个十几美分那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动了,而对于动辄几十个内核的服务器市场,几美元的IP成本增幅必然给本就旨在以定制化和低价高能效冲击市场的生态伙伴们在信心方面以沉重的打击。据传ARM正在剥离两大物联网(IoT)服务业务(IoT平台和Treasure Data)板块,转移到母公司软银成立的新实体,很明显就是在为下一步行动做准备,毕竟这两块业务对冲击高市值或者抬升公司估值似乎拖了后腿,另外这两部分业务跟软银的运营商服务主体似乎结合的更为紧密,未来对母公司更有价值。
很讽刺的是,之前在ARM和安谋中国之间的闹剧中众说纷纭的各种猜测理由和所谓ARM及软银的官方声明,现在看起来都如同围绕一个“利”字的强词夺理罢了,ARM的目的不是为了解雇某个人,而是希望重新拿回对自己只控制49%股权的安谋中国的控制权或者是尽可能减少安谋中国独立性,以继续冲高ARM公司的估值或者未来的股价。否则如果不明确安谋中国的实际控制权并明确相关的附属权益,未来上市或找人接手,估值都可能造成不利的影响,而这是软银和ARM现在需要极力去消除的问题。
那么ARM未来的出路又有多少呢?恐怕这不是软银和ARM能够完全控制的选择了。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ARM重新上市。在2016年7月,日本软银集团以320亿美元现金收购了ARM公司,并由此让ARM退市。2018年软银股东大会上,软银曾承诺在五年内,即2023年进行IPO。不过由于近期软银投资失败亏损严重,加上最近美国股市科技股的疯狂飙升,苹果微软先后创出不可思议的1.6万亿的市值。ARM如果上市是否也能就此赚他一大笔呢?我们可以看看ARM退市前的财报情况,软银收购时ARM市值大概220亿,收购溢价大约为43%,当时ARM营收大约为16亿,净利润率约为40%左右。现在ARM的年营收并没有增长太多,软银财报表示约为19亿美元(未剥离两个业务部门前的收入),考虑净利润率不变的情况下,ARM现在上市的市值加上最近的美股普遍升值的“buff”可能最高也就在240亿左右。如果软银留下30%的股份保持控股权,那么实际的募资大概只能由有150亿-160亿(除去上市开销后),这么看上市固然能短期回血不少,但未来看似乎软银从ARM拿到的收入会大幅下跌。所有这些都是考虑在ARM对安谋中国的绝对控制权前提下,毕竟中国市场的营收很大一部分从安谋中国获得。而现在看如果上市前不明确安谋中国的控制权,那么ARM上市股价估值的损失可能会五倍甚至十倍于当年出售安谋中国股权回血的那8个亿美元。
第二条路就是出售或者部分出售,其中部分出售就是引入战略投资,但以软银现在的投资眼光和近期的投资操作,战略投资方肯定也会非常谨慎,特别是ARM和安谋中国之间的闹剧,让未来更多战略投资方会更加提防合作中自己的角色和话语权。而整体出售要比引入战略投资要更加简单直接,但是一个不小的问题是,当年软银花了320亿买ARM,现在又有多少人会愿意出比这个更高的价格拿ARM呢?当然,收下ARM这五年里每年大概有7亿美元的净利润,加上引入其他投资方和其他分拆,软银大概已经收回其中的40-50亿,但为了弥补现有的亏空,软银心理价位依然会在400亿左右。这个价格,恐怕能负担得起的买家不多,毕竟单纯按当年给软银算的账,收购ARM的投入要80-100年才能收回,但对不同买家来说,ARM的意义可能不止是简单的靠买IP核收钱。
那么ARM潜在的买家有谁呢?首先,中资或者中资背景的团体机会不大,毕竟对ARM来说,中资拿下固然意义重大,但对整个ARM生意额以及半导体产业链会产生巨大影响,美国第一个就会干预。所以不需要考虑这方面的收购可能,否则五年前ARM就可能已经卖给中资了。
在此之外,比较可能或者说有实力拿下ARM的重点是私募资金或投资公司,这部分拿下ARM之后不会影响其业务,但缺乏整合增值的机会,买ARM很可能还是为了下一次倒卖。另外就是行业内的顶尖企业,比如现在很多人猜测的三星,苹果之类。但是ARM自身业务的特殊性让ARM的买家范围也有明确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单纯的芯片公司机会很小,因为如果芯片公司出手,比如高通,那么ARM的业务公平性将会受到比较大的质疑,这就会影响未来授权业务的开展,软银不会贱卖,买家收ARM也是为了赚钱,业务受影响投资就明显不值了,现在的ARM影响生态规模太大了,不是当年的MIPS想私有化就私有化,真要私有化ARM,可能赔付给客户的补偿金会是个天文数字。所以跟芯片特别是处理器业务有关的企业都会遇到这方面的困扰,影响收购交易的意愿。当初软银就是一个中立的身份才让很多人对ARM的未来毫不担心。现在如果苹果和三星这样的公司收购ARM,或者是如外媒所说苹果联合私募团体收购ARM,那么未来很多客户都会对ARM的技术授权公平性产生怀疑,特别是智能手机方面的客户群体,比如高通和联发科技等。而更重要的是,虽然ARM早期算是源于苹果,但现在的苹果是一家私有化ARM意愿很强烈的企业,真要这样收购,ARM很多客户可能会产生严重的不安。当然这两家比较明确的一点是,有足够的资本去吃下400亿左右的ARM,并且拿下来之后可能产生更大的价值。站在芯片领域,另一家可能拿下ARM的公司是Broadcom,不做收购就不会运转的这家公司有足够的动力去推动大交易的诞生,并且关键是Broadcom现在需要ARM核去开拓一直布局的服务器生态,又不会影响MCU和手机SoC这两大核心业务,虽然都是芯片公司,但产生的业界不安似乎比苹果三星还小一点。除此之外,英特尔和NVIDIA似乎也有实力去做交易,但似乎没什么理由倾囊而出去搞定ARM。
在半导体圈,EDA公司和代工厂似乎也有理由收下ARM,毕竟都是产业链一部分也都是服务型部门,所以从公平性上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但EDA企业都买不起,而唯一能支付这笔费用的TSMC又是保守的过分,没什么意愿去促成交易,有这三四百亿不如好好去巩固工艺的领先性。基本上半导体圈能收购下ARM的也就四五家了,但感觉除了三星苹果都不会出手。另三家潜在的收购科技企业是现在市值高企的微软、谷歌和亚马逊,这几家钱是有的,收购之后也能保持ARM相对中立的授权模式,虽然微软谷歌都是操作系统企业,但并不影响其他的客户选择ARM的信心,还能实现业务整合带来的增值机遇。特别是谷歌和ARM的联合,似乎能激发出更大的商业价值组合。不过这三家网络和软件企业有多大意愿去收购ARM,就看疫情期间各自的心思了。
不管ARM这件事的结果如何,厘清安谋中国的责权利都将是其中不可忽视的X因素,在这段软银处置ARM的过程中,甚至可能会出现更多让人吃惊的荒诞之举也未可知。唯一让人唏嘘的是,当初被软银收购之后不管是孙正义的激情澎湃,还是ARM内部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都被投资公司逐利的现实本质淹没了,现在剩下的只有等待被榨干最后一滴价值的ARM惶恐的守候着自己新的主人,以及在这笔巨额交易未来进行过程中还将会出现的更多的一地鸡毛。
企盼ARM不受控的未来能够尽早确定,毕竟对整个产业来说,ARM生态引领的是一个近千亿规模的半导体市场,以及万亿规模的电子信息产业大版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