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入局智能汽车,给进入车圈的BAT什么启示?
近期,由任正非签发组织变动文件,华为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隶属于ICT管理委员会管理。在5月上旬,华为发布了王军拟任命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的行政干部任前公示,公示截止日为2019年5月17日,王军此前在华为日本运营商业务部任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201906/401441.htm华为是全球通信领域巨头,但并不是汽车行业资深玩家,此次正式宣布进入智能汽车领域,距离任正非喊出“华为永远不会造车”的口号不过半年。个中原因,内外有之,但不过是加快了华为进入汽车领域的步伐。
BU在华为的组织架构中,是与BG并列的一级部门。至此,华为目前拥有三大BG:运营商BG、企业BG和消费者BG,以及两大BU:Cloud&AI产品与服务BU和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对于华为而言,原先的三大支撑业务运营商BG、企业BG和消费者BG已经较为成熟,在提升这三大业务增量的同时,华为也在不断寻找新的业务机会。而汽车领域无疑是一个恰好的选择。
事实上,华为与汽车也并非初次照面,除了在通讯模块领域早早进入汽车供应链中,近年来与OEM的关系也一直走的很近。
但一向专注本业的华为,并不会盲目去改造整个汽车产业链,因为任何行业都是有专业性的,华为必定会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开始,逐渐打磨,提升核心竞争力。相比较高调布局智能汽车的互联网巨头,慢悠悠的华为,或许同样会演绎“后来者居上”的熟悉桥段。
车联网之春,华为务实,BAT向虚
“我们永远不会造汽车。我们是做车联网的模块,汽车中的电子部分—边缘计算是我们做的,我们可能会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但是它不是车,我们要和车配合起来,车用我们的模块进入自动驾驶。决不会造车的。因此,我们不会跨界,我们是有边界的,以电子流为中心的领域,非这个领域的都要砍掉。”1月17日任正非在深圳总部接受国内部分媒体采访时如是表态。
华为的核心是通讯,从标准制定,到芯片研发,华为所做的事情都是在围绕提升通讯领域的竞争力,硬实力。在车载领域,也是如此。
早在2013年,华为便成立了车联网业务部,推出了车载模块ME909T,在车联网和自动驾驶领域进行了深入布局。其研发的车载通讯、图像处理芯片、模块,在业内多有应用。随后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各种合作,也是围绕车载通讯展开。
不同于华为,BAT作为互联网公司的代表,各自进入汽车领域的时间和切入点虽有不同,但都是以软件为基础。腾讯和百度则分别通过“AI IN CAR车载系统”和“小度车载OS系统”杀入汽车领域,希望在车载领域,复制互联网优势。
阿里巴巴集团与上汽集团在2014年开展了“互联网汽车”项目合作,促成了2015年与上汽联姻诞下斑马网络,上汽集团和阿里巴巴各占股50%,双方各投资5亿元,意在为汽车全行业提供互联网汽车整体解决方案。
阿里巴巴除了通过斑马智行系统进入车载业务,还在2014年以10.45亿美元100%拿下高德,在此之前,阿里已经持有高德公司28%股份。导航是传统汽车系统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未来的智能网联中,它的重要性还会逐步凸显。
相比较而言,腾讯在汽车领域走的最低调,2017年11月,腾讯车联发布了AI in Car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其后升级成为腾讯车联TAI汽车智能系统。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曾表示,智能网联汽车是跨界融合的创新载体,互联网公司与传统公司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腾讯希望成为汽车企业转型升级的“数字化助手”。
腾讯的姿态很低,没有要颠覆或者革新汽车行业,一如在消费领域的做法,腾讯车联引入互联网生态进车,集合游戏、音乐、电台、社交等内容资源,结合用户兴趣点、用户出行场景,实现个性化推送;整合腾讯系及第三方服务,打通账户体系,实现手机、音箱、车机等多端互联。
百度早在2012年,就将地图业务拆分成立LBS事业部,大大加强投入力度,是百度CEO李彦宏亲自抓的重要产品。只是未过多涉足汽车领域,直到目前高德也还是汽车后市场的扛把子。
但在互联网三驾马车的十年发展中,百度明显落于下风。因此在自动驾驶的浪潮中,百度的声浪最大,希望以此提振军心。2017年,百度发布发布“Apollo”计划,宣布开放自动驾驶平台,彼时的百度CEO陆奇表示百度的Apollo开放计划中包含四个层面的内容:软件平台、硬件平台(车辆控制、传感器)、感知能力以及核心服务(比如高精地图)。未来百度不仅要搭建起整体的解决方案还要共享服务和高新技术,建立一个统一的技术平台。
小度车载OS被百度定义为阿波罗下的一个分支,提供面向量产的完整人工智能车联网系统解决方案。主要聚焦语音交互、车载信息安全、DMS等方面,通过座舱内的智能硬件,体现其能力。
百度比阿里腾讯华为的动作和野心都大,想要做未来自动驾驶的真正核心,只是在自动驾驶真正来临之前,百度要解决盈利的问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