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消费电子 > 业界动态 > 对决天才的不只是机器 而是驯服人工智能的工程师

对决天才的不只是机器 而是驯服人工智能的工程师

作者:时间:2017-01-23来源:深几度收藏

  “最强大脑”第四季中,搭载着“百度大脑”的“小度”机器人历经了三场人机大战。第一轮,“小度”以一分优势险胜名人堂主席王峰;第二场则是和"听音神童"孙亦廷战平,第三场比赛中水哥王昱珩在识图比赛中败给了“小度”。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201701/343207.htm

  “小度”小胜人类选手,这其实早在笔者的预料之中。道理很简单,这就像百米飞人跑不过汽车、举重高手比不过起重机、数学神童算不过计算器一样,没有太多悬念。人机大战之中,人类输给机器已是常态。我们需要思考的,仅仅只是如何把机器运用在生活之中,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和天才对决的不只是机器人,而是工程师

对决天才的不只是机器 而是驯服人工智能的工程师

 

  表面上看,和几位天才对决的是一个“呆萌狂拽酷炫吊炸天”的“小度”机器人。实际上,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机器人身后是一大批百度工程师。这些工程师驻场调试,把“小度”连接的算法调至最优。

  三场比赛分别涉及到了图像识别、声纹识别等技术,每一场比赛都需要新的算法调试。任何微小的影响因素都会对工程师和算法产生巨大影响。

  1、对识别面孔来说,考验着图像识别的算法。

  算法要面临各种环境光源的考验,甚至还要面临人脸姿态和饰物的考验,以及摄像机的图像问题,乃至动态监测中丢帧的影响。机器人在识别人脸时必须经过人脸检测、人脸预处理、人脸图像特征提取、人脸图像匹配与识别等一系列的过程。

  2、对识别声音来说,考验了声纹识别的算法。

  本次比赛对机器来说是声纹识别。声纹识别比语音识别更难。虽然两者都是都是通过对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取相应的特征或建立相应的模型,然后据此做出判断。但声纹识别目的不是识别语音的内容,而是识别说话人的身份。尤其是在大合唱的一大群声音之中识别出某一个声音属于某一个人更是难上加难。

  一开始“最强大脑”节目组曾经找过谷歌,试图在节目中呈现出人机对战的场景。但谷歌方面回应称,是算法,新的挑战需要新的算法,大脑的综合性挑战对算法的要求更高,开发难度以及需求难以满足。后来节目组找到百度,和谷歌一样百度一开始也是持拒绝态度。但经过长期沟通后,还是达成了合作。

对决天才的不只是机器 而是驯服人工智能的工程师

 

  这次合作也的确是让百度工程师被虐的死去活来。曾经为了测试识别率,驻扎在“最强大脑”比赛现场的百度工程师曾经疯狂加班小半年,所有理工男们曾恶补所有最强大脑的习题,甚至是把前三季所有道具还原去给“小度”测试。

  比如说“最强大脑”的公众号就曾透露,第一期节目比赛前一天通知面部识别可能有双胞胎,需要把智能脸部识别率再提高0.001,当时百度工程师居然“穿着拖鞋要跟节目组干架”。因为这意味着工程师们可能有得加班加点熬一晚上。

对决天才的不只是机器 而是驯服人工智能的工程师

  在第三场比赛中,水哥王昱珩要求把灯光亮度调低。这种做法对人类来说,可能意味着只是光线暗淡了一些。但对“小度”来说,这意味着很多算法需要重新调整以适应暗光环境。

  “最强大脑”节目从舞美搭建耗费了3个月,工程师们也就驻扎了3个月调试。在“小度”战胜选手后,在工作间里,所有工程师甚至抱头痛哭。表面上看几位天才输给了“小度”机器人,实际上是输给了一群没日没夜的工程师。不得不说一句——服气!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