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电源与新能源 > 设计应用 > “I”型三电平逆变器开关管不均压研究

“I”型三电平逆变器开关管不均压研究

作者:王博 郝湘路时间:2016-06-28来源:电子产品世界收藏
编者按:为解决“I”型三电平逆变拓扑中内、外开关管的不均压问题,在逆变拓扑开关管的控制方式及硬件电路上提出了优化的方案。开关管发波控制中,在原有的时序控制中加入开机和关机的时序逻辑,开机时保证内管先于外管开通,关机时保证外管先于内管关断,避免内、外管承受电压不一致的情况。在硬件电路中,对内管增加阻容网络,消除了内、外管同时关断时由于其寄生参数不一致而导致的内、外管承受电压不一致的现象。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彻底解决“I”型三电平拓扑中内、外管承受电压不一致的问题。

2.2 优化控制方式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201606/293264.htm

  为了避免由于开关管自身的寄生参数差异而造成在关机时的关断速度不一致,进而损坏内管,在四个开关管的逻辑控制上加入一些保护的措施,可对开关管进行有效的保护[1]

  常规的开关动作时序如图2所示,在此基础上加入开机、关机时刻的保护逻辑,旨在开机时刻保证内管先于外管开通,关机时刻保证内管后于内管关断,防止承受电压不均。加入的特殊控制逻辑大致可分为两种:第一,开机时刻,在正半周中,按照发波相位逻辑先将Q2开通,随后开通Q1,即Q2和Q1要有一定的延迟;在负半周中,先将Q3开通,随后开通Q4,即Q3和Q4要有一定的延迟。第二,关机时刻,在正半周中,先将Q1关断,随后将Q2关断,Q1和Q2的关断要有一定的延迟;在负半周中,关机时,先将Q4关断,随后将Q3关断,Q4和Q3关断要有一定的延迟[5,9]

2.3 优化硬件电路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关断时的原因是由于开关管的制造工艺和批次造成其寄生参数不一致,即输出电容Coss大小不同导致关断速度不同,造成内、外管承受电压不一致。

  在发波控制方式上的优化方案可以有效针对软开、关机的工况,即由于过流、过压等原因的开、关机。对于控制器由于掉电复位的开、关机,无法通过发波控制解决。因此,在硬件电路中彻底解决此问题就显得非常关键。而解决该问题的核心可将内管的输出电容人为加大,使内管的关断速度滞后于外管,这样可以完全避免内、外管承受电压的不一致,从而对的内管进行有效保护,增强逆变器系统整体可靠性[6-7]

  如图6所示,为实现内管关断速度滞后于外管关断速度,在内管的集电极与发射极间并联R、C电路,其中电容的选择要根据IGBT本身输出寄生电容而定。以Infineon公司的600V/50A IGBT(IKW50N60)为例,其输出电容Coss典型值为200pF,在以此款IGBT组建“I”型三电平时,并联电容可选用一倍到两倍的输出电容Coss值比较合适,在此选择330pF/1000V的陶瓷电容。与电容串联的电阻大概为10ohm到30ohm之间,其主要作用是将IGBT正常开关动作时电容储存的能量用电阻消耗掉,或者可以理解为加以阻尼来防止该并联电容与电路中寄生电感振荡[8]。

3 均压效果

  本文中“I”型三电平逆变器的功率为6kVA,IGBT选用Infineon的IKW50N60(600V/50A),逆变器直流侧母线电压为380V,逆变器工作频率为20kHz。

  首先在发波控制上,利用CPLD(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将DSP发出的SPWM波按照文中提到的方法处理,即开机时,内管超前外管开通1.5μs(根据具体情况可调,一般与死区时间一致);关机时,内管滞后外管关断1.5μs。其次,在硬件上,内管并联阻容网络,选择330pF/1000V的陶瓷电容与15ohm/2W的绕线电阻。实验测试波形见图8和图9,波形显示Q1和Q2的电压基本保持一致,不存在内、外管承受电压不均的情况,逆变器工作良好。

4 结论

  由测试波形可以看出,经过在发波控制上加入防止内、外管承受电压不均的逻辑时序及在硬件电路上加入防止内管先于外管关断的阻容网络后,内、外管关断的电压保持一致,最大为半边母线电压。因此,该方法是从发波控制与硬件电路上进行的优化设计,可以有效解决由于内、外管关断不一致而造成的内、外管承受电压不均的问题。该优化设计目前已成功应用到“I”型三电平逆变器的UPS及光伏逆变器产品中。

参考文献:

  [1] 颜文旭,程盼飞.一种改进控制电路在IGBT串联中的应用[J].电源学报,2015,13(4): 109-113.

  [2]李镇福,林维明,葛良安.一种新颖的IGBT串联电路[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3,32(4):55-58.

  [3] 侯凯,卢文兵,姚建国.自适应IGBT串联均压电路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8):61-65.

  [4] 同向前,宁大龙,夏伟.串联IGBT的一种复合均压方法 [J].电工技术学报,2012,27(3):153-158.

  [5] 汪波,胡安,唐勇IGBT电压击穿特性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1,26(8):145-150.

  [6] 刘磊.IGBT串联均压技术的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7] 熊承义,孙奉娄.IGBT串联运行时的动态均压[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9(3):1-4.

  [8] 金其龙,孙鹞鸿,张东东.一种新电路在IGBT 串联技术中的应用[J].电力电子技术,2009, 43(5):84-86.

  [9]付志红,苏向丰,周雒维.功率器件IGBT串联的移相控制技术[J].重庆大学学报,2003,26(2):113-116.

  [10] Ning Dalong,Tong Xiangqian,Shen Ming,et al. The experiments of voltage balancing methods in IGBTs series connection[A].2010 Asia-Pacific Power and Energy Engineering Conference (APPEEC) [C].2010. 1-4.

  [11] Carmine Abbate, Giovanni Busatto. High-Voltage High-Performance Switch Using Series-Connected IGBTs.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10, 25(9):2450-2459.

  [12] Robinson, F. V.,Hamidi, V.Series connecting devices for high-voltage power conversion. UPEC 2007[J]. 42nd International, Sept. 2007:1205~1210.

  [13] G. Busatto, C. Abbate, F. Iannuzzo, B. Abbate, L. Fratelli, B. Cascone and R. Manzo. High Voltage, High Performance Switch using Series Connected IGBTs [J]. IEEE PESC,2008:1606-1611.

  [14] Kiyoaki Sasagawa, Yasushi Abe , Kouki matsuse. Voltage-Balancing Method for IGBTs Connected in Serie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 Vol.40,NO.4, July/August 2004:1025-1030.

  [15] Palmer, P.R., Githiari, A.N. The series connection of IGBTs with active voltage sharing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Volume 12 Issue 4,Jul 1997:637-644.

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期刊《电子产品世界》2016年第6期第59页,欢迎您写论文时引用,并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