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UC3854的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工作原理与应用
一. 功率因数校正原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188513.htm1.功率因数(PF)的定义
功率因数(PF)是指交流输入有功功率(P)与输入视在功率(S)的比值。即
可见功率因数(PF)由电流失真系数()和基波电压、基波电流相移因数()决定。低,则表示用电电器设备的无功功率大,设备利用率低,导线、变压器绕组损耗大。同时,值低,则表示输入电流谐波分量大,将造成输入电流波形畸变,对电网造成污染,严重时,对三相四线制供电,还会造成中线电位偏移,致使用电电器设备损坏。
由于常规整流装置常使用非线性器件(如可控硅、二极管),整流器件的导通角小于180o,从而产生大量谐波电流成份,而谐波电流成份不做功,只有基波电流成份做功。所以相移因数()和电流失真系数()相比,输入电流失真系数()对供电线路功率因数(PF)的影响更大。
为了提高供电线路功率因数,保护用电设备,世界上许多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制定出相应的技术标准,以限制谐波电流含量。如:IEC555-2, IEC61000-3-2,EN 60555-2等标准,它们规定了允许产生的最大谐波电流。我国于1994年也颁布了《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标准(GB/T14549-93)。
传统的功率因数概念是假定输入电流无谐波电流(即I1=Irms 或=1)的条件下得到的,这样功率因数的定义就变成了PF =。
二.PF与总谐波失真系数(THD:The 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的关系
三.功率因数校正实现方法
由功率因数可知,要提高功率因数,有两个途径:
1.使输入电压、输入电流同相位。此时=1 ,所以PF= 。
2.使输入电流正弦化。即Irms=I1(谐波为零),有 即;
从而实现功率因数校正。利用功率因数校正技术可以使交流输入电流波形完全跟踪交流输入电压波形,使输入电流波形呈纯正弦波,并且和输入电压同相位,此时整流器的负载可等效为纯电阻,所以有的地方又把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叫做电阻仿真器。
四.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方法分类
1. 按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结构分
(1)降压式:因噪声大,滤波困难,功率开关管上电压应力大,控制驱动电平浮动,很少被采用。
(2)升/降压式:需用二个功率开关管,有一个功率开关管的驱动控制信号浮动,电路复杂,较少采用。
(3)反激式:输出与输入隔离,输出电压可以任意选择,采用简单电压型控制,适用于150W以下功率的应用场合。
(4)升压式(boost):简单电流型控制,PF值高,总谐波失真(THD)小,效率高,但是输出电压高于输入电压。适用于75W~2000W功率范围的应用场合,应用最为广泛。它具有以下优点:
- 1电路中的电感L适用于电流型控制。
- 2由于升压型APFC的预调整作用在输出电容器C上保持高电压,所以电容器C体积小、储能大。
- 3在整个交流输入电压变化范围内能保持很高的功率因数。
- 4输入电流连续,并且在APFC开关瞬间输入电流小,易于EMI滤波。
- 5升压电感L能阻止快速的电压、电流瞬变,提高了电路工作可靠性。
2.按输入电流的控制原理分
(1)平均电流型:工作频率固定,输入电流连续(CCM),波形图如图1(a)所示。TI的UC3854就工作在平均电流控制方式。
这种控制方式的优点是:
- 1恒频控制。
- 2工作在电感电流连续状态,开关管电流有效值小、EMI滤波器体积小。
- 3能抑制开关噪声。
- 4输入电流波形失真小。
主要缺点是:
- 1控制电路复杂。
- 2需用乘法器和除法器。
- 3需检测电感电流。
- 4需电流控制环路。
(2)滞后电流型。工作频率可变,电流达到滞后带内发生功率开关通与断操作,使输入电流上升、下降。电流波形平均值取决于电感输入电流,波形图如图1(b)所示。
(3)峰值电流型。工作频率变化,电流不连续(DCM),工作波形图如图1(c)所示。 DCM采用跟随器方法具有电路简单、易于实现的优点,但存在以下缺点:
①功率因数和输入电压Vin与输出电压VO的比值有关。即当Vin变化时,功率因数PF值也将发生变化,同时输入电流波形随的加大而THD变大。
②开关管的峰值电流大(在相同容量情况下,DCM中通过开关器件的峰值电流为 CCM的两倍),从而导致开关管损耗增加。所以在大功率APFC电路中,常采用CCM方式。
(4)电压控制型。工作频率固定,电流不连续,工作波形图如图1(d)所示。
图1 输入电流波形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