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毕业的大学生在想什么:35岁前事业有成
——
据《文汇报》报道:数据显示,59%的人希望能在28-35岁间有所成就,20%的人希望成功时间是25-28岁。希望在35-45岁间磨练有成的占9%,希望25岁以下就能年少得志的占2%,而希望自己在45岁以上才成功的仅占1%。
把功成名就目标设定在35岁前,当代大学生似乎胃口挺大,但他们有自己充足的理由。在日前举办的多场校园招聘会中,不少接受采访的大学生表示,如果35岁还不能在自己从事的行当中脱颖而出,那么自己接下来的二十多年职业生涯将十分被动,很有可能会永久滞留在一个岗位上。
不少大学生表示,现在真正好的产业都是“黑发人”的产业,像证券业、IT业等,这些行业要求高效率、反应快,而且要求不断更新知识。但人到了35岁以后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诸如家庭和健康等相关负担加重的问题,会难以跟上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这实际上就意味着被淘汰出局。所以,在目前的人才市场上,35岁已经成了一个“坎儿”。
正是因为看到了就业之不易,所以尚未出校门的新一代大学生更明白成功的现实定义,在他们中间,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不辞辛劳,早早赚钱,早早摆脱为生存而奔忙的状态。
不过,功成名就之后并不代表着退化。一些考虑较为长远的大学生认为,在完成了35岁之前的才学、财力、阅历经验的原始积累后,到35岁后可以为自己所好而工作,过“快乐并工作着”的幸福生活。
马上跳槽,或者不找工作
11月底开始,跨国公司、大型企业纷纷开入大学校园招兵买马,2002年毕业的大学生也揣着简历开始在招聘会上自我推销。今年机会虽多,但竞争更大,2002新生代心中对此早已有了计划……
七成大学生五年内辞职
去年从复旦大学毕业的柳同学在第一个单位仅仅呆了两个月便辞职到了北京,可谓是“七月上班八月跳槽”的领潮人物。他说,找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只注意了单位的硬环境,而忽视了单位里人际关系、用人制度等软环境,所以与其守着一份不喜欢的工作等协议期满浪费青春,还不如早点跳出来开始新的奋斗。
今年,这股跳槽风席卷了校园。据《首届大学生就业企业调查报告》显示,70%的人会在5年内离开第一份工作。其中,25%的大学生只打算在第一个单位工作一至两年;29%的人回答两至三年;选择“合同期内”的占18%;还有2%的人选择了“1年以下”。
不少大学生表示,职业稳定性较差并不意味着自己缺乏信用、决定轻率,反而是择业日益理智的表现。他们用“骑着驴子找好马”来形容“急跳槽”:对于应届毕业生,尤其是非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一方面受到工作经验、户口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对于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和岗位都不清楚,所以要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先就业后择业无疑是一条十分实际的路。
5%大学生干脆不就业
去年初露苗头的“不就业族”正在扩军。据了解,在应届毕业生中选择不就业的人数已经占到了5%左右。他们毕业时不急于找工作,更不与具体的单位签订合同,也不在乎档案、户口被打回原籍。
不过,看似潇洒的“不就业族”其实早有打算,他们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或是潜心学习,准备明年考研继续深造;或是补外语,考托福、GRE,准备出国;或者正处在游说资金和筹备公司的阶段。
同济大学的吕同学告诉记者,毕业后的半年到一年,她会比很多去上班的同学忙得多:“我要联系国外大学,报名读雅思,还要准备个人资料。这些都是很花时间的事情。”
挑战自我、梦想自己创业者是“不就业族”中的另一支大军。据了解,去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校的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有50多名,其中有30名毕业生已经确立了创业项目,部分公司已开始运作,预计今年“跟进”的毕业生会更多。
他们究竟在想什么
当代大学生选择工作时究竟在想什么?首先,当代大学生对工作环境——尤其是软环境相当重视。
《首届大学生就业企业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凭其独特的城市魅力和人才政策的调整成为了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数据显示,32.37%的大学生将上海作为第一就业目标城市,北京以27.67%位居第二,深圳以12.13%紧跟其后。调查数据还表明,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因素由1996年的薪酬福利变成了现在的发展前景,选择该项的大学生占19%,其次为施展才干(18%)、而选择薪酬福利的是16%,退居第三。
其次,当代大学生不想“一步到位”。除了表现为“骑着驴子找好马”的新就业观,不少大学生还把工作的前几年当做了“后学历时代”。他们认为,学习是为了找到好工作,而有了好工作后要更好地学习,只有在不断的充电中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也才能在好工作中得到新的提升。
大学生的一本账
不管是“骑着驴子找好马”,还是潇洒地“不就业”,这些从小就知道竞争是怎么回事的当代大学生在心里其实都算好了一本账,他们的种种决定都是在脚踏实地地向成功进发,为自己理想中的生活而奋斗。
当代大学生的事业理想比起他们的前辈而言,真是胃口大了很多。只是,面对就业市场里人头攒动的竞争,他们还需要摒弃过于急功近利的想法,踏踏实实地从眼前的每一步做起。须知,功成名就的背后往往是超乎常人的努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