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深度应用催生新技术发展
人脸识别理性回归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182322.htm人脸识别技术在安防行业中也不能算是一个新面孔了,与前面讲到的智能技术一样,近几年也是经过了从热炒到瓶颈再到理性回归的过程。
这里介绍的人脸识别有别于人脸检测,人脸检测更容易,目前很多手机的照相功能中都带有人脸检测的功能,但是人脸识别难度就很大,不仅要检测出人脸,还要对人脸进行建模并与样本库进行相似度计算,其识别的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在城市治安监控中,虽然对人脸识别的需求很大,但是到目前为止,从技术上还达不到在治安画面中实现识别的水平。原因主要有三点:治安监控看的往往是大局,即使在没有遮挡的情况下,人脸在图像中不够清晰,像素点达不到识别要求;治安监控是由高往下看,这种角度下,与正面的平面图像相貌相差较大;光照影响,在露天环境下,常常因为背光使得人脸发黑,无法辨别,或者局部发黑,形成阴阳脸,这也极大的影响识别的效果。
因此,在治安监控环境下,进行人脸识别是目前还实现不了的。
但是,也有不少项目中使用了该技术,在交通枢纽的安检口,如飞机安检口、火车站安检口进行人脸识别的试点,把过往乘客的抓拍照片与在逃库进行比对,希望达到追逃的效果。在安检处设立人脸抓拍机正好弥补了一般治安监控的不足:
专机专用,保证脸部图像的像素;
角度相对较低,容易拍到人脸的正面图像;
在室内,无光照变化影响,同时光源分布均匀,无阴阳脸的现象。
虽然在成像上克服了治安监控的不足,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应用还是难以大面积的推广,原因有:
职责不清:交通枢纽站的职责是保持上下客的次序,抓逃不是其工作内容,这些职能部门确实也不应该去做抓逃的事,除非有硬性规定;
风险大于收益:人脸识别只是返回一个相识度比较结果,对于其身份并无确认能力,而13亿中国人中相貌类似的很多,误判的可能性很大,结果没抓到正确的人反而引来旅客的投诉就不划算了;
容易伪装:有心躲避的逃犯通过粘贴假胡子、带墨镜等伪装可以很容易骗过机器的识别。
那么,是否人脸识别技术在平安城市中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移动终端与云计算的兴起给了人脸识别一个打翻身战的好机会。
前面说到的治安应用与交通枢纽的应用都是非接触式,这些都受制于因为识别的条件与效果。但如果民警要求嫌疑人摆正位置,用手机或其他终端对其人像进行拍摄,并把人脸图片传回到数据中心进行身份识别,这样的准确率是很高的,而且业务上也有这样的需求,如民警进行外来人口聚集地排查,当对方不提供身份证时,可用类似的方法确认其身份;另外,对于一些没有身份证信息的尸体,只要面部特征完好,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快速确认其身份。由于身份证库巨大,在真正实施中,还需要应用到云计算的技术进行分布式处理。
深度应用催生新技术发展
本文对云技术、智能分析、人脸识别等技术在城市治安监控中的应用点进行了分析,虽然平安城市的建设已经有好几年的历史,但是对于监控的深度应用还是在近一两年才开始被关注的,也正是深度应用的需求,推动了一些高端技术在平安城市中的发展和应用,在未来,还将有新的应用点和新的技术不断融入进来,为人们的安全生活保驾护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