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探测器阵列CCD摄像器件
目前广泛使用的摄像器件是CCD型摄像器件。CCD于1970年由贝尔实验室发明[82],此后关于CCD的研究蓬勃发展,CCD最小像素尺寸由1972年的40um减小到了1995年的5 gm,像素单元也从最早的不足2000增加到两千六百多万[83]。CCD型摄像器件包括三个部分:进行光电转换的光电探测器阵列部分、移位寄存器电荷转移部分、MOSFET源跟随输出部分。光电转换部分利用普通PN二极管就可实现,其中最重要的、也是CCD区别于其他摄像器件的部分是移位寄存器电荷转移部分。CCD电荷转移由一系列紧密排列的MOS电容器组成,如图1(a)所示。当在某个栅极上加正电压时,就会在栅极底下形成电子势阱,信号电荷就存在势阱中。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167560.htm常见的CCD电荷转移为三相时钟脉冲结构,每三个栅为一组间隔排列,每相隔两个栅的栅电极使用同一时钟脉冲,时钟脉冲如图1(c)所示。在幻时刻,四为高电位,其他两相脉冲均为低电位,这时在1栅极下面形成耗尽区,外部所注入的电子将被聚集在这个势阱中。在t2时刻,Φ从高电位向低电位转变,Φ从低电位向高电位转变,则1和2栅极下面都形成电子势阱。由于各个栅极相互靠得很近,因此它们的势阱相互重叠。随着Φ1电位降低和@电位上升,1栅极势阱逐渐变浅,2栅极的势阱逐渐加深,因此1栅极势阱中电子就逐渐流向了2栅极的势阱。在兔时刻电子全部转移到了2栅极的势阱。同样地,在勤时刻@从高电位向低电位转变,鲲从低电位向高电位转变,则2和3栅极下面都形成电子势阱,随着鲲电位降低和CD3电位上升,2栅极势阱中电子就逐渐流向了2栅极的势阱。在t3时刻电子全部转移到了3栅极的势阱。这样各个栅极势阱电荷就逐个被转移出去成为输出信号,这就是CCD转移的基本原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