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EDA/PCB > 业界动态 > 格科赵立新:要做出真正有创新力的IC企业

格科赵立新:要做出真正有创新力的IC企业

作者:时间:2013-08-29来源:中国电子报收藏

  时间:2013年7月23日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164424.htm

  地点:电子(上海)有限公司会议室

  人物: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赵立新

  中国电子报副总编辑 任爱青

  成功创业离不开机遇运气和直觉

  任爱青:十年磨一剑,今年正好是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成立十年。格科微不但实现了销售额每年近70%的增长,而且成就了在国内图像传感器市场的霸主地位,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和领军人,你认为是哪些因素促成公司的高速成长?

  赵立新:这些年格科发展得比较顺利,得益于天时和地利。格科前几年赶上了中国中低端智能手机蓬勃发展的潮流,有机会在本土的中低端图像传感器市场率先取得突破。格科的发展也离不开产业链的相互支持,尤其是当时中芯国际正在寻求图像传感器项目的合作伙伴,而格科又刚好被选中为最佳合作伙伴,帮助了中芯国际建立图像传感器晶圆工艺线,SMIC承担技术研发费用,造就了双赢的成绩。2003年,国内还没有图像传感器芯片相应的前道工艺制造技术,引进技术需要2亿美元。由于格科与SMIC合作,最后只花了两千万美元图像传感器芯片流片就取得成功,节省了格科大量的资金。SMIC前道工艺制造的配合和支持,对格科的成长壮大发挥了重大的功效。

  有了SMIC前道工艺线的配合,格科在设计、工艺等方面做得非常极致,同时也有非常多的创新,工艺非常简洁。当时格科做出的芯片成本是同行的一半,性能却能达到相近。凭借明显的性价比优势,格科的产品很快在市场上形成垄断地位,格科已经成为目前手机单一芯片市场份额最高的公司。而且,当格科的第一个独立产品上市时,恰好遇上市场缺货,于是,公司不但开始赢利,还一举拿到红杉和华登国际的资本投资。

  格科当时能有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的运气,绝不是一般企业能顺利拥有的。2003年,我拿到第一笔200万美元的投资,一个人单枪匹马杀回中国。后来又拿到第二轮风险投资340万美元,再加上自己的几十万美元,公司总共用了600万美元。而其他企业可能是一个团队在做,拿到的钱也很多。一个人回来后,带的都是清华的学生,现学现卖,不仅做设计,还有研发工艺,一整套流程都是我们自己在做。等到第二轮风投进来以后,才聘请了专业人士。

  任爱青:市场机会和客观条件对每个企业都是均等的,有的企业技术也不差,但技术好的公司也不一定在市场上成功,这是为什么?

  赵立新:除了这些客观的机会,也有一些主观因素,那就是生意直觉和对市场先知先觉、研判掌控的能力。还要产品好,特别是产品符合市场需求,比如说中低端手机市场,需要性能较好、但价格特别有优势的产品。中国手机市场规模每个月也就是六七千万部,我们3、4月每月出货量是8500万颗传感器芯片,出货量相当大。格科目前是全球低端图像传感器最大的供应商。

  任爱青:你能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吗?

  赵立新:有一次,我们和国内一个同行同时做手机图像传感器芯片,我们做的芯片与国外产品兼容,但成本比较高;而同行做的芯片成本比我们低30%,但不兼容。我当时就判断出4~5个月后国外芯片会缺货,格科的产品,应该走兼容的路线,不应该冒着极大的风险开足马力生产,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果然不出所料,4个月后国外芯片缺货,我们兼容的芯片刚好可以补缺,这就一举奠定了我们在“江湖”的地位。所以在市场眼光方面,竞争对手与格科还是有差距的。

  改变世人对中国品牌看法 做真正有创新力的IC企业

  任爱青:格科成长的十年一直是行驶在高速路上,当公司规模越来越大,你觉得公司发展会不会遇到平台期?是在传感器领域永远做下去,还是会涉足其他的领域?

  赵立新:我不是一个狭隘的人,以后不会只做传感器,当然会关注一些影响企业发展的技术关键点。我们不管做什么生意,都会保持开放的理念、开放的心态。我们会把核心技术研发做得很透彻,有一招鲜才吃遍天。但是这不等于做了木匠就不敢去打铁。

  任爱青:格科有新的战略方向了吗?

  赵立新:我们先踏踏实实地把传感器领域做好,我们芯片的颗数占全球的25%以上,但销售额现在只占全球份额的3%,所以我们要往高端发展,逐步地占到全球销售额的10%、20%的份额。当然,这也不只是为了赚钱。我们会根据中国经济的发展来定位格科技术产品的方向,希望在国内打造一个集海外技术、自身原创技术、中国高效运作、持续创新于一体的成功商业模式,将海外的技术和我们自主创新技术在中国的高效平台上运营,做出优异的成绩。

  任爱青:正如你刚才说的,设计是创造性劳动,那么对企业来说,创新力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国内企业如何不断提升创新力?

  赵立新:企业首先要有高效率,像华为;其次要创新。另外,团队、核心人物在今天的创新中越发关键,企业高层要有创新的眼光、理念和魄力。现在的创新往往涉及几年、十年、几十年的规划,需要几亿、几十亿、几百亿美元的投入。创新如果不是公司的最高层推动,不可能执行。

  任爱青:中国企业如何才能成为真正创新型的公司?

  赵立新:我坚信在中国能够做出真正创新型的公司。我年轻时靠获得国家创造发明奖保送进大学受教育,所以我非常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做出一家真正有创新力的公司。我在国外很多年,国外并不认为我们有创新力,中国企业往往是“便宜、廉价、低质”的代名词。我们格科的使命就是要改变世人对中国产品的看法。我认为,中国的工程师非常有天赋,中国企业非常有创新能力,能做出非常有创意的产品。当然,企业首先要生存。拿我们自己来说,在前七八年甚至前十年都在为生存而战,理想还比较遥远。

  任爱青:赢利能力弱是国内IC设计企业普遍面临的困境,格科之前一直是主打中低端市场,格科目前的赢利水平和能力如何?

  赵立新:赚钱并不是很难的事情,主要是要把握好发展和赚钱之间的平衡,要有好的产品、好的团队、好的规划、好的执行力。我们目前的赢利水平并不低,我们赚钱主要还是靠创新力,靠我们的工艺、设计优化,还有营销模式、服务模式。与国外对手比,我们有明显优势。凭借这些优势,自然会比较赚钱。

  任爱青:你认为,国内IC设计企业如何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

  赵立新:半导体行业就是这样的特点,不像传统行业不太容易出现新的公司,在高科技领域颠覆性的创新会改变一个行业。

  怎么保持一个企业的持续的创新力,很具有挑战性。我们也在思考,也没有太好的答案。

  任爱青:现在格科500万像素的产品已经实现小批量生产,什么时候可以上量?如何向高端发展?

  赵立新:我们已小批量生产出5M BSI摄像Sensor,由于BSI后段厂商的配合,进入了1.4μm俱乐部,良率也达到90%以上。格科500万像素、800万像素的产品同时在研发,大概明年可以放量,关键是要看台湾高端制造工艺方面的进展。当我们在关键地方突破后,会很快在高端市场占据更大的份额。

  目前格科的市场份额比较大,上个月某天就破纪录地出了600万颗芯片。明年我们的销售额会再更高一些。不过,相对的格科可能不会像以前那样指数级增长。我们前年的销售额1.9亿美元,去年只有2亿美元,虽然销售额没怎么增长,但是利润却增长了25%。我们现在的目标是朝着70亿~80亿美元的全球市场进军。随着高端产品销售的增加,预计今年销售收入会增长40%~50%。

  任爱青:手机市场增速在放慢,是否会对公司的发展造成压力?

  赵立新:手机市场占我们销售额的90%,所以说手机赢了,就都赢了;手机输了,就都输了。但我们在全球的份额太低了,只有3%,我们在迈向手机高端市场,向海外市场突破,这些都任重而道远。

  任爱青:你对格科目前的发展水平如何评价,你对格科的未来有怎样的愿景,你希望把格科打造成一个什么样的公司?

  赵立新:我对格科的现状不是很满意,离我的理想还是很遥远。我们刚刚过了生存关口,还在继续发展当中,包括管理、组织架构、战略发展,都需要不停地学习。另外我对公司产品不是很满意,我们应该把国外产品打败。虽然目前我们的性价比最高,但我还希望做出性能最好的产品,实现我狂热的梦想。我们尊重别人的创新,但我们自己也更需要创新。格科的专利数量非常多,也有很多创意,在与海外对手的竞争中,我们不仅要赢对手而且要让对手心服口服。

  三个机会抓住两个 战略方向不能选错

  任爱青: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整个产业界在都在重新洗牌。中国IC设计企业在移动互联时代有哪些新的市场机会?

  赵立新:依我十年创业的经历来看,战略性机会并不多。我回国时,遇到三个机会:一个是传感器,这是一个战略发展方向。另一个是FLASH,当时国外一个团队找我做,但我最后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其实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第三个机会就是移动互联网,我做了“我查查”。这次虽然遭到公司、董事会等所有人的反对,但我立场很坚定,力排众议,坚持做下去了。

  对于做企业的人来说,一辈子可能只会遇到一两个战略性机会。我一共遇到三个战略性机会,中了2个,丢了1个,给自己打66.6分。当然,战略方向对,也不一定会成功,还要一些机遇和运气。但战略方向一旦错误,就基本没戏了。一个公司可以犯任何错误,但是不能犯战略发展方向的错误。我很幸运,得到了做传感器的机会,但这不算选,这是命,因为我只会做传感器。而做“我查查”,这是我的判断与选择,我觉得这种机会是不能错过的,虽然有失败的可能,也不会遗憾。但是如果失去了这么好的机会,会觉得很可惜。FLASH的错过,是我个人商业判断中犯过的最大错误。其他错误可以原谅,这种错误对企业家来说是不能原谅的。

  任爱青:你既是格科的董事长也是我查查的董事长,你觉得做IC设计和做移动互联网,哪个更具挑战性?做移动互联网什么是成功的商业模式?

  赵立新:很简单,做IC每一步都不能错,错一步就不能成功;做网站是只要做对一个就可以成功,就是抓住了客户需求。我觉得做IC更具挑战性一些,做移动互联网需要运气成分多一些,在移动互联网赢利模式清晰的只有游戏,别的大家都不清楚,我也在思考。

  任爱青:格科白手起家,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做到2亿美元的规模。自2000年以后,有许多出国留学人才都回国创建IC设计企业,但并不是所有的海归都能取得成功,这是为什么?

  赵立新:从中国企业的发展来看,90%的企业输在战略发展方向上,执行力没问题,犯点小错误死不了,关键是看准了企业发展战略,坚持。李彦宏、马云、马化腾都犯过错误,但是他们看得准,坚信并坚持下来,成功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手机是最后杀手级消费产品 IC设计中低端市场整合加快

  任爱青:格科在图像传感器芯片领域的崛起,对原来的生态系统带来了哪些改变,带来了哪些机会?

  赵立新:2003年,我回国创业时,产业链封装和制造的条件都不具备,但说实在,我的运气真的不错。一方面我们支持产业链企业,另一方面也是产业链在支持我们,并自然而然形成产业集聚的效应。目前,我们是中芯国际在国内的第一大客户,而且还要求他们扩产。我们的订单可以满足中国两个封装厂75%的产能,有一家彩色镀膜厂几乎全部给我们配套。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支持了整个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所以我们很幸运,也很自豪,这也是我们的竞争优势所在。

  对于手机制造商来说,由于我们在工艺优化、电路设计和减小尺寸方面的创新,不但Mask layer可做到比海外竞争对手少20%,同样的晶圆生产的芯片数量也比对手多1/3。所以,我们的成本低很多,可以给客户更好的价格,从而让手机厂商获得高性价比的产品。

  任爱青:“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是国内IC企业普遍的境遇。格科做传感器芯片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你是如何应对的?

  赵立新:国内也有不少企业在做传感器产品,但这个行业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国内很有技术实力的公司,他们虽然打败了很多世界的强手,但在产品上市时间上输给了我们。我们比他们的出货量大好几倍,东西好、成本低,而且规模、品牌、研发、工艺、技术都有明显优势,如此一来国内的追兵很难有机会的。

  任爱青:你觉得在手机领域国内IC设计公司成功的几率有多大?

  赵立新:整个全球半导体领域都是过度投资,整个行业已完成洗牌了,格局已定。手机市场还有些机会,但是手机的许多外围芯片不断被基带芯片整合,很容易被吃掉,这也说明这并不是最好的战略点。但图像传感器主要是感光技术,是不可能被整合,但它是完全不同的技术领域,创业公司很难有机会,除非这个公司特别优秀。

  任爱青:你觉得移动互联领域有机会吗?

  赵立新:移动互联机会稍微多一点,现在只有游戏和广告业务可以赚钱,但游戏并不是一个持续的商业模式,所以要在移动互联领域赚钱有难度。我做移动互联网“我查查”比较顺,刚开始我还鼓励大家去做移动互联网,但现在不鼓励了,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我那样的运气。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互联网巨头的先发优势太突出。

  任爱青:手机之后,IC市场会出现下一个杀手级应用?

  赵立新:不太存在。移动智能终端是消费类市场最后一个杀手级应用,没有其他东西能突破它。现在出现的穿戴式终端,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是一个时髦产品,会很快过去,不会有太大的前景。

  任爱青:现在很多国内设计企业的业务还集中在中低端领域,这些企业还有没有发展空间?是不是最终要被整合?

  赵立新:国内设计业的洗牌会加快,中低端领域越来越难做,大鱼吃小鱼是必然趋势。中国IC设计企业有运营的优势,但是如果没有特别创新的技术,还是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也无法与国外对手竞争。

  中国IC设计企业有些会被淘汰,有些会被国外企业并购,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有战略眼光和持续创新能力。现在中国的海外人才正在不断回流,本土人才也在不断学习提升,这都要有一个过程。经过市场的大浪淘沙,只有那些有非常清晰的经营理念,技术积累、资金、人才和团队优势都具备的公司,才会在中国生存。中国企业突破瓶颈,野蛮成长起来后,会很容易打败国外企业。中国IC设计领域未来会出现几家寡头垄断的格局。

  任爱青:从IC设计企业角度来说,你希望国家应该出台哪些政策?

  赵立新:产业政策上,需要用国产率和税收优惠来支持企业的发展。大陆因为有本土消费市场,在IC领域更具优势。我们有很多的优秀人才逐步流向海外,现在吸引这些人才回归的时机已经成熟。前些年我们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做得比较好,现在有点放松了。当然,现在吸引人才的方面也应该改变,应该用企业主导而非政府主导的方式。

  国家在宣传、科技政策上也要注意打造吸引海外人才的软环境,树立中国半导体行业里成功的典范,积极进行正面舆论导向。虽然,现在中国所有半导体企业规模加起来还比不上一个高通,但差距也正是机会所在,这也证明中国IC产业会有很大发展空间,今后会越来越好。

  赵立新

  格科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为公司最早发起创立人之一,IC设计专家。

  1990年7月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本科毕业,于1995年7月获得清华大学微电子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95年10月赴新加坡国家特许半导体厂工作,担任工艺工程师,1997年任高级工程师。1998年6月于美国加州ESS Technology,Inc,担任高级工程师,从事可视电话图像传感器、DVD芯片的研发和测试工作。2001年于美国Advanced Communication Devices,Corp,担任模拟设计高级工程师及项目主管,从事通信,手机基带芯片设计。拥有专利58项。

  2003年9月,他回国创立了格科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将自己的关键专利和技术运用到CMOS图像传感器领域,并致力于推动CMOS的图像传感器的产业链的国产化,格科微电子是中国第一家率先成功量产图像传感器的高科技公司,填补了国家在该行业的空白。国内第一颗量产的CMOS图像传感芯片、第一颗基于BSI工艺的5M像素CMOS图像传感芯片以及第一颗BSI工艺的2M像素CMOS图像传感芯片都是出自格科。2010~2013年格科连续被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授予中国十强企业称号。

  2010年创建我查查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CEO。在移动互联网累计用户数突破1亿。公司荣获2012~2013年度中国移动互联网生活信息应用最佳创新力奖。



关键词: 格科微 IC设计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