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MCU厂商重组,本土同行信心十足
摘要:本文介绍了当前MCU产业背景下,两家本土MCU公司的市场和技术的应对策略。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146819.htm最近几个月,国际MCU产业发生了一系列重组,例如富士通MCU部门卖给了闪存厂商Spansion,三星出售了其8、16位MCU部门, Silicon Labs收购了低功耗ARM Cortex MCU厂商Energy Micro。这是否意味着MCU业务已趋于利润的红海,比较难做?
然而,与此同时,本土最大的闪存厂商——北京兆易创新公司爆出冷门,宣布进军MCU业,推出了国内第一个基于ARM Cortex-M3系列的通用MCU——GD32F103。兆易为何要切入MCU市场?这是否说明MCU市场还有很多机会?跨国公司现在热衷发布基于ARM Cortex-M4和M0/M0+的MCU,兆易为何选择五六年前的老核——M3作为敲门砖呢?
MCU厂商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上海海尔集成电路公司的销售总监唐群分析认为,三星、富士通等国际知名半导体公司纷纷退出MCU业务,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
1.MCU市场的反应加速,产品研发、生产周期与市场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际大厂越来越难跟上节奏;
2.MCU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利润率却逐年下降,三星、富士通这些大企业宁愿把精力投入到增长点更高的业务上;
3.这些年日系、韩系MCU的最终客户如家电市场方面的份额也在逐渐减少,受这些客户端的影响,三星、富士通的MCU业务自然也不断萎缩。
富士通和三星卖掉全部或部分MCU业务,一方面可以集中力量发展适合本公司战略方向的业务,同时还可以利用手上的IP等来回笼资金。
兆易MCU产品事业部总经理邓禹分析道,Spansion的特色是并行NOR Flash,另外Spansion很大一块利润来自于汽车车载业务。富士通MCU在汽车领域也是强项,日本是汽车大国,富士通在日本汽车MCU业排名第二,所以Spansion的收购可以巩固在汽车市场的实力。
笔者认为,同样是MCU的专业厂商,美国Silicon Labs收购欧洲挪威的Energy Micro公司,可以增强二者在MCU业的联合实力,并使Silicon Labs更顺利地进军低功耗领域。
尽管如此,“本土MCU企业的发展前景会很广阔”。上海海尔的唐群指出。因为一方面,国内电子市场正发展得如火如荼,在家电、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物联网、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发展迅猛,很多本土品牌也逐渐成长,占据主导位置;另一方面,作为本土MCU供应商的企业更容易与本土企业、市场配合,反应会更灵活、快速,沟通更顺畅;再有,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本土MCU企业也积累了丰富的设计开发经验,产品质量逐渐可以达到世界级水平。
兆易:MCU仍然是蓝海
兆易的邓禹谈到其进入MCU市场的原因和发展考虑。
*降低企业风险。第一,兆易过去两年在Flash上的业绩成长非常快,去年营业额已突破1亿美元。但是兆易也看到芯片业过去有很多一代拳王——如果你的产品太过单一化,在产品生命周期过去之后,可能就会找不到后继发展的产品。因此,兆易也在寻找新的增长点。
当公司营业额上亿美元后,要去找新的市场/产品线时,你不可能会去看一个市场总量只有一两千万美元的,需要寻找市场总量足够大、又有很大成长空间的产业。兆易看到很多大市场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像手机、平板电脑处理器等。另一个角度,兆易也看到一些CPU/MCU厂商原来是从做存储器起家的。而且现在MCU里的Flash是必备功能,甚至有人把32位MCU直接称为Flash MCU。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第一,MCU的市场总量够大。全球一年有几百亿美元的市场容量,在中国今年将近有三百亿元人民币的。
*选择MCU架构。当前的一个大趋势是MCU正从8位、16位向32位转移,ARM Cortex-M架构成为32位MCU的主流。而此时兆易也认为是切入的好机会。因为早期做MCU的公司,都要先去教会用户怎么来用,MCU公司要去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编译工具、开发环境、应用指南等,这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但是ARM进来以后,把这个游戏规则改变了,这样降低了兆易进入MCU的门槛。
*生命周期较长。MCU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特点:产品生命周期非常长,不像一些数码消费电子,开发出来可能过一年就被替代掉。
*选择Cortex-M3核。近两年,国际主流MCU厂商推的是Cortex-M4或M0/M0+,兆易为何选择了一款老核?邓禹解释道,因为一家欧洲公司已经在M3 MCU市场上非常成功了,其他公司只得另辟蹊径,所以拿M4去拼。兆易选M3的最主要原因是最大量32位ARM MCU还是在M3这块,兆易希望从最大的市场切入;另外,“作为一家新进来的中国公司,不要去做市场的开拓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