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蜕变 探索中国路径能否持续赢利?
编者的话:“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在中国IC人的心中,一直激荡着IC产业的强国梦。然而,理想之丰满永远折射出现实之骨感。上下求索,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更加步履匆匆;环顾四周,老对手依然宝刀不老,新对手日渐羽翼丰满。本报在推出“中国IC产业十大‘芯结’求解”大型报道的同时,派记者组深入龙头企业进行采访,以深度报道+高端对话+案例分析等形式,推出“中国IC企业样板”系列报道,探索IC企业发展的“中国路径”。敬请关注。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145697.htm
图为中芯国际IC生产线
2012年,中芯国际销售额达到17亿美元,全年实现赢利2280万美元。到今年第一季度,中芯国际已经连续4个季度实现赢利。
赢利对于任何企业都是“应有之义”。但是,对于中芯国际而言,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从一家曾经亏损严重、内部动荡的企业蜕变为能够持续赢利的企业,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如何实现赢利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中芯国际10多年的发展历史“跌宕起伏”: 2000年至2005年,中芯国际经历了最辉煌的成长阶段,2004年时销售额已达到10亿美元;2005年至2009年,由于扩张过快,战略决策有误,再加上遭受知识产权诉讼,创始人张汝京博士辞职;2011年,由于高层动荡,再失增长潜力;2011年7月以后,董事长张文义带领新的领导班子临危受命,使中芯国际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重上正轨,扭亏为盈。
非常时期需要“非常手段”,中芯国际是如何走向赢利的?2011年7月临危受命的中芯国际董事长张文义在接受《中国电子报》独家专访时说,中芯国际赢利的关键在于:
一是运作机制坚持国际化、独立化。在国际化方面,虽然国内几大投资机构股本合起来占40%左右,但外资仍占大股,因而在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方面受限制较小。此外,公司在管理、生产、研发方面也走国际化路线,在全球范围引进既熟悉行业又有管理经验的人才,为他们发挥才能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在独立化方面,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公司利益的最大化为原则,坚持独立自主、公开透明办企业。
二是公司按章程和程序办事,股东管股东的事,董事会管董事会的事,经营班子管经营班子的事,各司其职。在理顺了股东、董事会、经营班子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做到三方团结协作,协调沟通,为公司内部齐心协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从而使公司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三是转变经营思路。张文义特别强调,企业一定要赢利,一则必须对股东负责,对大小股东要有回报,而回报方式就是要赢利。二则对企业员工来说,只有赢利他们收入、福利才能增加。三则是为了客户,通过提供质量好、价格低的产品,使客户也能赢利。企业赢利之后,才能将股东、员工、客户的利益处理好。
中芯国际在战略上的坚持和调整,实则是对过往“弯路”的深刻反思和“矫正”,由此中芯国际再次焕发“内生性”的增长动能。
“再启航”时,“赢利”已是中芯国际全力冲刺的目标。中芯国际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邱慈云说,中芯国际近期是把产能利用率最大化,中期是针对特定市场发展特殊工艺,长期是投资先进工艺。在扩大产能、提升效率方面不断加大力度,不断提高质量和客户服务能力,可有效缩短客户产品导入时间4到6个月,从而争取到了更多的客户,实现产能满载。国内客户选择中芯国际作为其优先代工合作伙伴的意愿比例从2011年的60%提升至2012年的75%,这对中芯国际赢利起到了很大作用。
能否持续赢利
中芯国际虽然实现了赢利,但从长远来看,其工艺节点与国际先进工艺相比差距较大,而缺乏技术的先进性要持续赢利相对较难。代工业是依靠投资拉动的,只要投资扩大规模就有风险,会增加折旧而造成亏损,这一平衡实难掌握。
对此张文义认为,中芯国际坚持以利润为中心,以技术路线和合理规模为两个支撑点。只要把握好时机和节奏,是可以实现持续赢利的。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中芯国际采取两条腿走路,先进工艺和成熟工艺并举。
在合理规模方面,中芯国际是“借力打力、内外兼修”。目前中芯国际毛利率和净利率与国际同行相比还偏低,但这一状态将会改变。中芯国际的目标是未来5年希望毛利率和净利润率在现有基础上都将有进一步的提升,从而有更多的利润来保证投入。
中芯国际在今年年底前完成28nm的研发及给客户设计先导产品,明年进入试生产,同时也将着手开发20nm和14nm先进工艺。在开发先进工艺的同时,中芯国际会在智能卡、LCD 驱动、节能器件等热点产品领域重点突破。“这样才能适应我国产业更新换代需求、适应客户成长的需求、适应市场需求。在这些领域,我国代工业要为进口替代做贡献。"张文义指出。
不论是扩大规模,还是先进和成熟工艺的持续投入,资金可谓中芯国际取得进一步发展的“拦路虎”。当前建一个28nm代工厂大概需要几十亿美元。目前中芯国际国有股本已占40%多,业界质疑其“国进民退”背后折射的产权变革使中芯国际处于两难之中,如何跨过这一门槛?
中芯国际在股权的结构方面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即外资仍占大股。研发和扩产的资金来源一方面要靠自身现金流的增长,另一方面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中芯在扩产时一定会根据市场的需求、自身的能力量力而行。张文义表示:“中芯国际不主张大量举债去发展,这很可能使资金链断裂,我们希望我们的负债率不超过60%,最好控制在50%左右。"
近期由于中芯国际不断有利好消息传出,在美国的股价已上升60%以上,成为引进战略资金的有力保证。中芯国际投资人关系处处长冯恩霖表示,这段时间以来,与一些国际投资公司相关人士接洽频繁,中芯国际股权结构有进一步优化空间,这对中芯国际持续投入是一利好。
“在半导体业规模很重要,我们将在确保赢利的基础上扩大规模,中芯国际基本有能力应用现金流来抗衡,我们也希望有更多充裕的现金,当特殊机会发生时,有能力来抓住。”邱慈云强调指出。
探索中国路径
在中芯国际从亏损的泥沼中走出之际,全球代工业格局已是日新月异。台积电、英特尔、三星和格罗方德在先进工艺制程上投入巨大,你追我赶,竞争格局日趋复杂,在全球代工排名第五的中芯国际处境微妙。
张文义表示:“全球竞争模式是以强胜弱,我们相对还比较弱小,我们难以学习代工巨头们动辄上百亿美元的投入方式,必须差异化,寻找我们的赢利点,发展模式很重要,要和技术路线相结合。”
从技术趋势来看,中芯国际的营收增长点来自45nm及以下技术才算合理。业界专家莫大康介绍说,全球代工主流技术正向28nm、20nm迈进,必会使65nm制程技术产品的营收缩小,45/40nm技术产品扩大,因此中芯国际必须加快突破先进制程技术。邱慈云也指出,今年40nm营收占比将快速上扬,去年第四季度的40nm营收达2.3%,今年第一季并已达6%,会高速冲量。
从市场规模来看,全球代工市场规模在2012年达到393亿美元,预计2013年还将有14%的增长。而业界对于未来代工业的发展的看法并不一致,包括450mm硅片是否需等待EUV成功之后再往前走、半导体工艺要不要采用FinFET结构等。张文义对此表示,半导体工艺一直在往前走,到时会有一个临界点,很可能发生新的变革,如果不跟上新的变革,投资就可能收不回来。中芯国际已计划在14nm时导入FinFET技术,希望国家在18英寸生产线方面及早布局并加大投入力度。
发展模式也好,技术路线也罢,随着国内外半导体业环境的变化,代工厂应时而变是必修课。邱慈云指出,如今全球半导体市场发展差距在拉大,日本、欧洲半导体业逐渐式微,而韩国只有消费电子公司没有系统厂商,中国有很强的系统公司和消费电子公司,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内需集成电路市场仍将处在上升通道,并且中国设计业水平不断提升,发展迅速,将为中国代工业带来特殊机遇,中芯国际将全力把握。
一组数字可以佐证,我国IC设计业已进入了65nm~40nm世界主流技术领域,且呈现出40nm、90nm~65nm及以上多代、多重技术并存的局面,中国IC设计企业对本土芯片代工企业的营收贡献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芯国际守住中国大陆,也是守卫自己。“中芯国际主要客户来自美国和中国大陆,其他是欧亚地区客户等。中国大陆客户成长非常快,去年第四季度营收占比从34%上升至今年第一季度的38%,而2009年只有17%。”邱慈云指出。
我国一直强调集成电路产业应自主可控地发展,而代工业的自主可控发展必将为装备等自主可控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作为中国大陆代工业的龙头,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是中芯国际责无旁贷的使命。“中国半导体业要在国际上参与竞争,需要产业链合力,中国有这一特色和力量将代工、封装、设计、设备、材料业等整合起来,目前已有这一雏形了。”张文义强调,“中芯国际除为客户服务、为产业升级换代服务之外,一定要把产业链价值提升起来,壮大设备、材料业的力量。”邱慈云也提到,中芯国际有专门的团队与中国大陆设备和材料业合作。
“中芯国际有充分信心实现未来几年的销售增长,实现持续的赢利发展。”张文义勾勒的愿景,让我们有理由对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发展充满期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