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嵌入式系统 > 业界动态 > 见证“摩尔”动力 英特尔驱动生态圈集体创新

见证“摩尔”动力 英特尔驱动生态圈集体创新

—— “不让摩尔定律终结”是每一代英特尔人必须承担的责任
作者:时间:2013-04-23来源:中国计算机报收藏

  “在,摩尔定律就是一条一直在自我实现的预言,它也是一项战略计划。”前CEO克雷格·贝瑞特曾这样总结摩尔定律对的意义。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144560.htm

  “不让摩尔定律终结”,似乎是每一代英特尔人必须承担的责任,每一位英特尔人都在探寻其深刻本质。在英特尔,摩尔定律更像是一种信仰,也是驱动英特尔持续创新、积极转型的原动力。

  不断降低成本、能耗,不断提高性能,使外观更小巧、轻薄,提供更强大而泛在的计算能力……英特尔一直在用创新为摩尔定律赋予新的生命力。

  在IDF2013上,英特尔再次展现出了让“摩尔定律”持续生效的能力:重新定义PC产业的超极本、颠覆个人计算体验的感知计算、跨越操作系统和体系结构的透明计算、端到端的云计算和大数据解决方案,以及超级本生态圈,ODCA(开放中心联盟)……这些足以证明,英特尔依旧具备依靠计算创新实现用户体验创新、依靠计算创新驱动产业革新的强大能力。

  打破虚拟与现实的界限

  从去年开始,便不断有可变形、可插拔的计算终端上市。在个人计算市场,的确有一个全新的品类在英特尔的推动下成形,但这些产品还不足以在用户体验方面超过iPad。在今年的IDF上,英特尔终于亮出了一些可以“创造全新计算体验”的东西,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感知计算。

  “预测未来的唯一方法就是创造未来。现在,不妨把你的梦想告诉我”。在IDF上,英特尔公司高级副总裁兼感知计算业务总经理邓慕理展开了一幅感知计算技术的图谱:语音识别、动作识别、环境识别、自然语言识别、3D摄像捕捉、生物特征识别……这些技术正在成为英特尔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工具。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一直希望“打破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感知计算恰恰就是通道。它不仅是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体验,也是个人计算颠覆性变革的开始。

  和虚拟世界中的管家“龙”说话,能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寻找附近的餐馆并告诉你打折信息,提醒你谁要过生日了应该送什么礼物,还能帮你关灯; 一伸手就可以采下一朵虚拟世界中的鲜花,一摆手就能把PC桌面图片上的青蛙唤出画面;游戏里的人物可以和现实世界中的你玩“石头、剪子、布”……在IDF 上,英特尔所演示的感知计算应用,就像是科幻电影中的情节。唯一和电影不同的是,这一切都已成真。“以更加自然、直观、身临其境的方式重新定义计算体验,重塑人机互动的未来图景”,这就是英特尔在做的事。

  在过去的五年中,人机交互的方式出现了重大变革——特别是人们渐渐喜欢上通过触摸屏、语音、手势去控制电脑、手机后,技术、市场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都在逐渐成熟。但在个人计算领域,感知计算不可能一步到位,英特尔务实地选择了四个着眼点:触控、语音控制、手势控制和WiDi无线显示。这些技术,都是英特尔生态圈合作伙伴基于其计算平台创新研发的。

  目前,英特尔正在通过与摩根数控的合作,针对实现自然、精确、敏锐的触控操作体验展开研究,为下一代11.6英寸触控设备开发更自然的手写触控解决方案。通过推动小型触控设备及其周边配套应用的创新,英特尔不断完善着个人计算产品的用户体验。在其它三个领域,英特尔也在使用类似的方法。这种模式已让多项感知计算技术成熟,并应用到现有设备中。

  为了推动感知计算技术的持续创新,去年英特尔还推出了感知计算SDK(软件开发套件)帮助开发者实现创造性的想法,在电脑上实现全新的感知计算体验。该套件支持多种人机交互方式,包括手部/手指追踪、语音识别、面部识别、通过2D/3D物体追踪实现的增强现实等,是一款可以让开发者轻松利用多种感知计算技术的软件开发工具。此外,英特尔还创办了奖金总额100万美元的“英特尔感知计算挑战赛”,邀请开发者发挥人机交互体验方面的奇思妙想,并通过英特尔感知计算开发套件使之成为现实。

  由此,英特尔正在一步步接近颠覆个人计算体验的终极目标。

  环绕你的计算体验

  个人计算的巅峰体验是:随时随地满足你的所有计算需求。英特尔正在为此而努力。

  英特尔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杨叙描述了个人用户与智能云端交互的多种可能性:用户使用一体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超极本、手机、嵌入式系统等终端产品,通过触控、体感交互、面部识别、虚拟现实、语音等方法,使得个人与云端之间的信息流动畅通无阻,超长的续航时间和无线充电技术使产品锦上添花。

  如果今天的英特尔希望在每个个人计算产品里都能嵌入一颗英特尔的芯,这颗芯本身就是一种变革。基于“Haswell”微架构,采用22nm制程的第四代英特尔酷睿处理器无疑是这个变革的载体之一。在IDF2013上,英特尔高级副总裁、PC客户端事业部总经理施浩德宣布:“第四代英特尔酷睿处理器现已向客户出货,并将在第二季度末发布。”

  “英特尔相信,基于第四代酷睿处理器的超极本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加完整丰富、安全有效的计算体验和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重新定义PC演进的方向。”施浩德表示,英特尔已经完成了新的超极本参考设计,从极速响应、安全可靠、移动性、外观四个方面强化了用户对“二合一”(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二合一)超极本的体验。这样的超极本足以充当个人计算的中心。

  如何让超极本变成个人计算创新的核心,是英特尔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当前,把感知计算技术变成超极本的新标准,显然是英特尔驱动个人计算创新重新围绕英特尔展开的最佳方法。

  60、399、7,这些数字显示了过去一年英特尔为个人计算产品带来的实质性变化——让触控无处不在。60款有触控功能的笔记本电脑已经面世,399美元就可以拥有这样的产品,如果它是超极本它可以只耗电7W……英特尔公司高级副总裁兼PC客户端事业部总经理施浩德告诉记者,采用第四代英特尔酷睿处理器的超极本已经把触控变成了“标准配置”。

  WiDi也是新一代超极本的标配,它将让超极本成为多屏互动时代的重要一员。WiDi是多屏互动时代的关键技术,相比传统的无线互联技术,WiDi具备响应速度更快、传输距离更远、信号抗干扰及穿透能力更强、支持高清1080P无线传输等特点,并获得了多屏互动产业链上诸多厂商的支持。目前,包括歌华有线、快播科技、TCL在内的企业,都推出了基于WiDi的无线视频服务、适配器产品和智能电视。

  云与大数据的计算力

  “到2016年,会有190亿个不同的设备连接互联网。全球数据中心的年度流量将达到6.6ZB(zettabyte)。”在IDF上,英特尔公司高级副总裁兼数据中心及互联系统事业部总经理柏安娜基于这两个数据预测:数据中心的未来是属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

  这种变革对英特尔的直接影响是,它不仅需要加速计算平台的创新满足各种负载的需求,还要努力降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成本。柏安娜亮出了英特尔产品计划的时间表:在2013年底之前,英特尔会加速扩展基于22纳米制程技术的数据中心处理器产品线计划,让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实现更高的成本效益和更高的能效。

  与此同时,英特尔也在缩短新产品上市的周期。在微服务器市场,英特尔凌动S1200处理器发布仅4个月,英特尔就推出了全新的、专为存储设备定制的英特尔凌动S12x9处理器产品系列。按照英特尔的计划,今年还会推出两款基于英特尔凌动处理器的产品,它们将提供全新的架构、更高的性能功耗比(每瓦特性能)和扩展功能集。柏安娜在演讲中透露了相关产品的研发代号——名为“Avoton”的面向微型服务器的下一代英特尔凌动处理器产品系列。它将集成以太网控制器,为微型服务器提供业界领先的能效、性能功耗比,以及横向可扩展负载的承载能力。据悉,目前英特尔已开始向客户提供“Avoton”的样品,用于验证其性能。可以看到,由于面向云计算的应用的快速爆发,英特尔不得不更快地打造“广泛的产品组合”,以便让更多产品特性快速集成到新产品中,满足最终用户的需求。和过去相比,英特尔的创新压力已成倍增长,但这些问题却丝毫未影响英特尔的效率。

  面对大数据,英特尔有无数新挑战:如何从计算的角度采集、处理数据?如何帮助用户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其中的价值?如何让生态圈与之共进?

  今天的英特尔正处于推动数据爆发式增长的各种力量的交汇点,这些力量来自越来越多能生成Web规模数据(WebScaleData)的移动设备,快速增长的高性能计算,以及从汽车、数字标牌上收集数据的海量传感器和嵌入式设备。可以看到,在大数据领域,英特尔的步伐很快。英特尔专为大数据存储、管理、处理和查询等应用而开发、优化的英特尔ApacheHadoop发行版软件就是一个例子。目前,这个软件已经升级到2.3版,它不仅能够对 Hadoop性能和安全性进行优化,还能帮助机构和用户充分利用正在生成的海量数据。

  面对数据中心的这种变化,继续从计算技术提供者的角度驱动产业变革,对英特尔而言并不容易。为了带领并驱动生态圈去完成这一目标,英特尔做了很多工作。柏安娜告诉记者,为了让整个生态圈能尽快与英特尔一起迎接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商机,英特尔已经完成了“三步走”:第一步,把CPU、SSD及系统设计作为组建模块,变成像芯片一样的系统核心;第二步,在数据中心建立一个新的组件模块——RACK,完成了架构的转型;第三步,为开发者提供云编排软件,让用户可以便捷地管理云。

  依靠软件创新接近用户

  柏安娜演讲中出现的“边缘智能”、“数据分析”、“应用优化”等词汇都在传递一个信息——依托于英特尔数据中心的软件越来越走向台前。正如英特尔全球副总裁、系统软件事业部总经理费道明所说,软件对英特尔的成功越来越重要,英特尔软件部门的工作任务是“推动使能”,将软硬件紧密结合,提供市场最急需的技术能力。

  英特尔ApacheHadoop发行版就是英特尔软件部门发生改变的直接体现。除了不断更新软件版本,英特尔还同时启动了围绕该软件设计的、旨在推进相关人才培养的培训认证项目。“相关培训认证项目在技术创新和应用普及层面形成合力,有助于让更多用户更为充分地利用该软件及与其相搭配的英特尔架构服务器、网络、存储等设备,从而更高效地开发、部署、运行和管理其大数据基础设施及应用,进而为他们自身的业务发展开辟更多创新和增值空间。”据英特尔数据中心软件部中国区CTO苗凯翔介绍,英特尔ApacheHadoop发行版的开发起源于中国本土用户的需求,研发工作由英特尔中国主导,这决定了该软件与中国企业需求的深度契合,而且英特尔还将该软件推向了全球。

  此外,英特尔还宣布了云计算创新中心的设立。该中心是英特尔设立于中国北京的数据中心,它配备了上百台基于现有最新款至强处理器E5和E7产品家族的服务器,并采用英特尔万兆以太网技术实现互连。该中心的设立,旨在加速与云计算相关的解决方案的创新进程。它可为客户及合作伙伴提供概念验证、软件开发和解决方案评估等服务。

  开创未来的计算力

  尽管英特尔首席技术官贾斯汀表示,英特尔硅光电技术还未走到开发阶段,下一年才是成果频出的一年。极有可能是“全球唯一的采用混合硅激光器的模块”的出场,让IDF的观众对可能成为现实的“高达每秒100Gbps的运行速度”发出惊叹。

  硅光电技术只是英特尔诸多前瞻性研究的一项开花成果。一直以来,英特尔在不断进行内部创新的同时,也积极引入企业与高校协同创新的模式,并将覆盖范围逐步扩大。英特尔移动网络与计算协同研究院由英特尔、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携手组建,是英特尔在中国成立的第一家协同研究院 (ICRI)。

  据英特尔副总裁、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方之熙介绍,未来3~5年,英特尔移动网络与计算协同研究院将开展移动网络与计算领域的前瞻性、系统性研究,通过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和学术、产业互动,取得具有前瞻性和领导性的科研成果。该研究院的建立是英特尔布局移动互联网的重要一步,将助力英特尔在未来提供面向移动互联网的突破性计算解决方案。

  何以选择中国?“中国已成为全球移动网络用户数量最多、最具活力的市场,这为通信及计算产业提供了巨大机遇,并且推动了国内领先高校在该领域的前沿性研究。”方之熙如是说。结合三所高校的优势,英特尔移动网络与计算协同研究院的研究重点集中于提高频谱利用率和能源效率、融合通信服务架构、移动网络和计算的多媒体研究。

  “2012年,英特尔正式启动ICRI计划,希望在5年内投资4000万美元。”方之熙表示,“作为英特尔全球大学研究网络的重要节点之一,在英特尔移动网络与计算协同研究院,将世界一流的学术研究成果、前沿技术,与中国一流的市场规模和拓展空间融合。”

  个人计算生态圈的集体创新与转型

  ■ 本报记者 卜娜

  英特尔推出“超极本”已近两年。当初,英特尔曾这样形容“超极本”将带来的市场效应——它是一种可以重新定义PC产业的创新产品。此话一出,便遭到各方质疑。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英特尔的这句话不过是一个希望续写辉煌的企业的美好愿望。

  在个人计算市场,英特尔的角色还是计算技术的提供者。它推出了“超极本”,却没做苹果,也没做谷歌、微软。很多人都曾质疑,如果没有产品,英特尔凭什么去改变PC的形态、带来不同的用户体验?凭什么去重新定义PC产业?对比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个人计算市场攻城略地的速度,英特尔的想法可能“太天真”了。

  但如果我们将目光落在今天PC产业的生态圈中,就会发现,“超极本”效应正在如英特尔预期的那样发酵。

  长信的故事

  “我们既不买英特尔的CPU,也不需要它为我们提供技术,我们和英特尔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伙伴关系。”在IDF的技术展区,记者碰到了来自安徽的芜湖长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信)副总裁沈励。作为一家单片式电容触摸屏(OGS,OneGlassSolution)生产商,他们是首次参展 IDF,身份是“超极本生态圈合作伙伴”。

  了解长信的人都知道,它是一家上市公司,在ITO导电膜玻璃领域极具知名度。但在触摸屏领域,还很少有人听到过他们的名字。有趣的是,长信在 IDF的展台却并没有因为他们的“不知名”而门可罗雀,反而因为一款可写、可画、可互动的21.5英寸大屏变成了整个展厅中最受人瞩目的一角。因为,这家公司已经生产出了目前业界最大的OGS屏。

  沈励告诉记者,在加入英特尔“超极本生态圈”之前,让长信在触摸屏领域做到今天的水准还只是一种“设想”。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个“设想”可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成真。这一切,皆源自两年前长信与英特尔的结缘。

  2011年,英特尔正式向业界推出“超极本”,并开始着手构建“超极本生态圈”。也是在这一年,长信在深圳举办的高新技术展览会上遇到了英特尔。“当时我们正在展示自主研发的触摸屏,正好英特尔的深圳团队在现场,还向我们提了好多问题。”沈励说,当时他感到有些奇怪,因为英特尔一直是一个“做 CPU”的公司,怎么会对触摸屏感兴趣呢?参展过后,他也没将此事放在心上。直到2012年1月,英特尔的团队突然来到长信与他约谈,他才明白这个“做 CPU”的企业正在做的事情,可能会深刻地影响长信的未来。

  “过去,长信主要做半成品或组件,并不是技术驱动型的业务。我们很早就看到了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也一直在寻找一个机会转型。触摸屏市场是一个很大的机会,特别是OGS的机会,但我们关注的方向主要还在移动通信领域,并没有往PC领域想。因为,过去长信只是在做TFT屏的时候接触过一些 PC厂商,对这个领域并不熟悉。2011年10月,为了在触摸屏领域拓展业务,长信下决心并购、投资了一条五代线专门做触摸屏,在国内,用五代线做电脑尺寸的触摸屏,他们是第一家。说实话,在遇到英特尔之前,我们从来没想过能进入电脑这个市场,更不敢盲目投入。”通过双方的交流,沈励发现英特尔对超极本的定义正好瞄准了OGS,双方对未来市场发展趋势的看法也不谋而合。关键是,英特尔要联合整个生态链发展“超极本”的愿景,让沈励看到了长信在成为“超极本生态圈”一分子之后的未来。

  “没有'超极本'这个机遇,长信不会这么快实现转型。”沈励直言,在加入英特尔的“超极本生态圈”后,英特尔从来没给长信“画过饼”或承诺多少订单,他得到的只是一些“务实的帮助”和“发展创新的平台”。在“超极本”的生态圈中,英特尔只是一座桥梁。但他看到的现实是,长信新投的五代线从 2012年的7月就开始实现量产,并且很快就推出14英寸和18.5英寸的产品,成为业内大尺寸OGS屏领域的佼佼者。利用英特尔的平台,长信的OGS屏已应用于超极本的样机中,一些ODM合作伙伴正在与长信洽谈业务。

  “我们正在试生产彩色的OGS触摸屏,能把电脑做得像手机一样多彩,金色、红色、蓝色……覆盖不同需求的客户群。现在,笔记本电脑设计很多还是在跟随苹果,非白即黑。我希望我们正在做的这些事情,能让用户有不同的体验。”说到长信的创新,沈励很兴奋,他觉得长信正在成为改变未来个人计算体验的重要力量。

  而且,他一点儿都不担心这个市场未来会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局面,“只要我们能够利用好英特尔提供的这个舞台,让产品不断地在这个舞台上创新,把握创新发展机遇,我相信别人很难赶上我们”。

  重新定义PC产业

  两年来,“超极本”已经演变成上百种形态不一、性能各异的产品。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款超极本是贴着英特尔的商标面世的。事实上,“超极本”每一次变化的背后都是长信故事的不断上演。今天,超极本的轻、薄、廉和每一次创新,在离不开英特尔的同时,也同样离不开东莞宜安开模技术的创新,离不开台湾辉能科技高容量、高密度、超薄的神奇“纸电池”,离不开京东方光科技显示照明技术的革新……通过推动“超极本”生态圈的集体创新,去改变用户的体验,这才是英特尔想做的。这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也是足以重新定义PC产业的力量。

  英特尔中国计算机应用设计中心总经理王禾告诉记者,两年来,英特尔一直在和整个计算机产业界的供应商进行密切的合作,主要目的就是推出针对超极本以及用户体验而优化的计算机零部件。在这个过程中,英特尔的很多团队都参与到对生态链供应商的投入和帮助上,从机壳到电池,再到显示屏、键盘,英特尔并不是只对“超极本”提出标准和要求,而是实际帮助生态圈合作伙伴共同开发零部件。

  PC产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结构和生态圈。即使市场竞争已趋于白热化,这一市场依旧罕见创新性的突破。苹果iPad的面世带来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变化,但模仿一款产品的创意还远远不足以驱动整个产业产生创新的活力,这也是为什么当前平板电脑市场会再度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原因。可见,这种变化绝非一朝一夕可实现。如果创新的能力始终只在产业链上游企业的手中,而不在生态圈合作伙伴的手中,PC产业将很难在未来十年发生巨变。

  超极本带来的变革与iPad对PC产业带来的变革有本质不同。从长信的例子可以看到,英特尔正在将创新的能力传递到PC产业的整个生态圈。作为超极本生态圈中的新成员,他们只要保持不断地创新、摸索,根据用户的需求开发更加有吸引力的产品,就能保持自己在行业里的竞争优势,就能形成与他人不同的核心竞争力。而对于PC市场过去的产业链,“超极本生态圈”也起到了驱动产业链转型的作用。就像王禾所说,“超极本”让PC产业的门槛变高了,它在重新定义触摸屏、显示屏、键盘、机箱、外壳、电池……对整个产业都是创新突破的挑战。

  在“超极本生态圈”中,创新正在形成一个正向循环:英特尔的创新打开了PC的未来之门;在英特尔的帮助下,走进门的生态圈合作伙伴则可以通过自己的创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不断提升着用户的体验;借助合作伙伴的集体创新,英特尔不用生产任何PC产品,就可以做到提升用户的体验。借助这种循环,英特尔不仅可以一直处于产业链最关键的位置,还能透过计算平台的创新去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商用计算计算平台之外的“聚合”效应

  ■ 本报记者 卜娜

  如果说,在技术驱动IT变革的时代,计算能力的提升还能让英特尔驱动产业革新。在用户定义IT的今天,仅依靠摩尔定律一定会让英特尔失去商用计算市场的宝座。

  从计算技术提供者的角度去迎合用户定义IT的趋势,用计算改变用户的体验,并基于用户需求推进技术的演进,对英特尔而言说易做难。这种转变既无法单纯依靠技术创新去实现,也不是英特尔和少数核心合作伙伴可以实现的,因为用户定义的IT正在改变IT系统的方方面面。

  与此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应用等引发的IT产业转型,也让英特尔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出现了诸多变数。如何更准确地判断创新的方向?如何判断新技术对用户有价值?如何驱动合作伙伴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如何保持英特尔的引力效应,带领合作伙伴从产业转型的机会中找到更具吸引力的生意?……很多问题,都需要英特尔尽快找到答案。

  一个“引擎”

  或许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两年半前,英特尔就为商用计算市场整个生态圈的转型埋下了伏笔。2010年10月,在英特尔的倡导下,ODCA这个开放性组织正式成立。ODCA成立的初衷,是建立一个基于用户视角的联盟,旨在从用户的角度,弄清楚每一个用户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数据中心建设过程中,面向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等发展趋势的具体需求。

  ODCA早期发展成员的对象确实主要是大中型企业客户——IT系统的使用者。但是今天,ODCA的会员却已经变成了四个部分:指导委员会会员、贡献者会员、方案提供商会员、采购者会员,囊括了最终用户、标准组织、系统集成商、设备供应商、软件开发商、平台提供商……可以看到,ODCA已经变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圈环境。但在客户的眼中,ODCA却不是一个由技术提供者们主导的生态圈。

  “ODCA关注的不是某一个产品或某家技术支撑商,而是站在客户角度帮用户提出统一的需求,帮助客户约束采购过程中的问题。以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厂商总是在介绍它的产品能干什么,而我们却不知道这些产品是否真的能解决问题。ODCA让这一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以用户的身份加入ODCA的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信息化事业部总经理柳博亮,在IDF上谈了他的切身体会:在联盟内部,通过成员的共同探讨,用户可以将需求演化成统一的模型,不仅可以约束采购过程,还能驱动行业标准的形成,驱动技术提供者有方向地进行研发,最后再落实到一个个能够满足用户整个需求的产品上。

  “整个过程,都是站在客户的角度启动的”,包括ODCA会员成分的变化,都是在非常自然的条件下发生的。“联盟最开始成立的时候主要是面向使用者吸收会员。但随着进一步的发展,为了保证提出需求的可落地性,才增加了方案提供商等,会员结构的调整一直遵循着让用户需求更便于落地的原则。”柳博亮说。

  从某种意义上看,ODCA更像是英特尔驱动生态圈转型的引擎。当前,英特尔面临的真正挑战并不是通过技术创新去改变用户的体验,而是如何驱动生态圈与其共同蜕变。为此,它必须重新布局,找到更有效的方法,一边解决上述问题,一边提升服务合作伙伴的能力,最终驱动其生态圈向既定的方向转型。 ODCA正是这盘棋的关键一子。

  和ODCA中以会员身份出现的技术提供者不同,在这个组织中,英特尔只扮演“技术咨询顾问”的角色。表面上看,英特尔并不是联盟的成员,也并不是ODCA的直接受益者。但实际上,英特尔收获的东西远比做直接受益者更有价值。它正在借助ODCA完成它的目标——透过计算技术的革新改变用户的体验,而ODCA涵盖的整个生态圈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帮助英特尔完成这个目标,且从中受益。这种驱动力,足以让英特尔稳稳地坐在它固有的宝座之上。

  让用户成为第一受益者

  ODCA的原则是让用户成为第一受益者。这一原则使英特尔更轻松地跳出了“摩尔定律”的束缚,走上了以“提升用户体验”为目标的计算技术革新之路。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信息化部规划处处长娄瑜告诉记者,在加入ODCA后,中国联通在标准体系的设计和架构设计上受益匪浅。例如面对同平台的虚机迁移和跨平台的虚机迁移问题时,如果没有联盟的信息支持,信息化部就不得不从头开始摸索。由于联盟信息的引入,大大缩短了我们架构设计和测试验证的时间。对云安全模式的构建,中国联通也急需有标底和标杆可循,否则出问题后不可想象。“整个联盟的成果,对我们经营层的设计方式,架构的设计都有很强的支撑作用”。

  ODCA联盟在安排工作的时候,有很多原则。柳博亮指出,ODCA联盟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把已有的需求作为用户可以共享的需求提出来”。以云计算为例,走得比较快的欧美市场用户的需求并没有淹没走得比较慢的国家的用户需求。ODCA在中国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结合中国的实际,在需求模型中把中国需求包含进去。此外,联盟的研究方向也并不仅限于大型企业的需求。尽管大型企业目前在云计算、数据中心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多,但即便如此,联盟除了研究私有云的需求如何提出外,也在研究混合云、公有云的需求如何提出,以便让不同层级的会员,能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合的需求模型。

  这种方法的益处是,不把自己和生态圈合作伙伴圈定在某个特定的市场中。即使英特尔锁定的是未来全球数据中心市场的份额,只要依靠这个机制,就能让其满足用户的需求。

  ODCA联盟内部还有共享实践经验的机制,实践者推广自己的成功模式,让后来者不走冤枉路,形成经过各种用户实践验证的成熟模型。“以中国联通的经验为例,在谈一些云技术的时候,我们常遇到A厂商说这样好、那样好,B厂商来了几乎也是同样的话,但其目的都是推销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恰恰我们也很难说清楚我们需要的是什么。联盟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这样的问题。”柳博亮表示,他们从联盟其他成员那里学到了很多数据中心建设过程中有价值的做法和经验。同时,中国联通在参与ODCA工作的过程中,也为一些模型做出贡献。“这个过程可以缩短我们走向云的周期。从长期来看,参与联盟,我们既是贡献者,也是受益者”。

  在传统意义的生态圈中,用户一直是被动的参与者,但ODCA却改变了这种局面,让用户成为了积极的贡献者。它带来的直接好处是:技术提供者们的产品演进方向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晰,而且他们还可以确定用户会为此买单。这种模式将帮助英特尔和其生态圈合作伙伴降低技术研发的风险。

  ODCA成员数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已有超过300个成员,他们来自全球范围内的不同行业。微软也在今年3月份宣布加入ODCA。在中国,ODCA联盟成员企业数量已达26家。据悉,ODCA当前的主要工作是加速云计算方案的落地,让这个看似无序的新兴市场有路径可循。

  链接:生态圈合作伙伴眼中的英特尔

  华为是本届IDF的金牌赞助商。在商用计算领域,从终端到基础网络设备,再到云操作系统、应用与软件,它与英特尔的合作长达20年。在服务器领域,也有10年以上的交情。2012年,华为与英特尔又建立了全球IT产品和解决方案领域的战略合作关系。

  在今年的IDF上,华为展出了两款服务器新品,分别是采用IntelXeonE7-8800/4800系列处理器的新一代四路/八路机架服务器 TecalRH5885V2和基于融合基础架构的TecalE9000刀片服务器。这两款产品均是面向云计算、大数据市场的。在华为展台上,何庆佳告诉记者,英特尔在新技术和标准的规划与发展方面积累了深厚的经验,已在x86市场形成了绝对的统治力和影响力。参加IDF,对加快华为在IT领域的布局和提升华为的品牌都有益处。

  IDF的E44展台上演示的是由英特尔数据中心团队(DDG)和并行科技共同完成的关于IntelXeonPhi协处理器的高性能计算解决方案。并行科技是英特尔在HPC领域内最重要的软件和服务提供商,也是IntelClusterReady在中国的官方合作伙伴。

  作为高性能计算生态圈中的一员,今年并行科技参展IDF的原因主要是配合英特尔进行IntelXeonPhi协处理器的市场推广。在 IntelXeonPhi协处理器上市后,并行科技正不断收获新的客户。“英特尔的主营业务还是处理器,当市场需要更多整体软硬件系统优化、软件性能优化、应用运行特征分析和精细化方案设计类的服务时,只能由专业的技术服务公司来完成,在生态圈中培养专业的合作伙伴是英特尔的必由之路。”在并行科技陈健眼中,英特尔产品近年来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单纯突出处理器产品性能,转变为从用户业务出发的性能调优。“为了确保客户的需要能得到全面满足,英特尔比以往更重视与合作伙伴一起联手推出各种解决方案。”



关键词: 英特尔 摩尔定理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