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IC设计企业与代工厂相互促进联动发展
[EEPW深圳消息]4月12日,首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中芯国际展台,有这样一幅展示板吸引了笔者的注意。展板以图表的形式重点展示了中芯国际近几年的营收指标以及业务发展概况,其中右下角的柱状图显示出来自中国的IC设计客户增长比例相当迅速。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理李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12年中芯国际来自中国客户的销售额比2011年增长了34.1%,占公司总销售收入的33.9%,未来这个比例还将不断增长。
显然,市场端的表现得益于中芯国际的发展策略改变。自中芯国际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邱慈云上任以来,中芯国际对客户就采取了多元化的策略,在服务好国际大厂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国内客户的增长潜能并保证给予相应比例的产能分配,与这部分客户结成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以此在市场需求景气波动时实现稳健发展。
上海山景集成电路股份股份有限公司是中芯国际的一家典型本土客户,这是一家专注于数字音频与控制芯片的IC设计企业,双方合作共同开发的iPod/iPhone Accessory系列芯片解决方案在本次电子信息博览会上荣获了 “2013CITE创新产品与应用奖”。该方案的优异性能得到了市场的积极认可,而Foundry厂的参与使得产品方案的研发进程大大缩短,在产品性能提升的过程中起了很大帮助作用。
李智表示,正是因为专注于高增长市场、致力于客户和市场导向的策略,中芯国际自2009年以来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营收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5%。2013年中芯国际将继续加强与本土客户的紧密合作,开发具有差异化优势的技术和IP,致力于发展成为本土客户的首选代工厂。
笔者以为,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国本土半导体产业链间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自2000年以来的投资潮将步入收益期。
理由有三。
一是当年号称500家IC设计企业经过10年来的市场洗礼,强者恒强,体弱者早已被淘汰,剩下来的公司已经可以在市场中生存发展;二是国际FOUNDRY大厂往往会对产能释放进行区别对待,中国本土的IC企业往往因为规模小而不被重视;三是中芯国际的工艺水平完全可以支撑中国本土客户的需求,而且就近可以降低流通成本。
这样的联动发展,结果就是实现多赢。
2012年,中芯国际从第二季度成功扭亏为盈,一连几个季度销售额持续创新高,2012全年销售额达17亿美元,比上一年度增长29%,盈利2254万美元,全年实现扭亏。
与此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在2012年11月最新公布的调查显示,2012年大约75%的中国FABLESS公司选择中芯国际作为他们的优先代工合作伙伴,比2011年的59%有显著的增长。
相应的中芯国际为了适应中国客户的需求正在全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65/55纳米技术产品比例迅速提高。2012年第四季度45/40纳米产品开始量产,贡献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2.6%。预计,45/40纳米的工艺技术将成为2013年主要的盈利增长点。
现在32 / 28nm工艺技术已进入实质性的开发阶段,并在最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预计在2013年底,有望完成32 / 28nm 全套工艺的开发工作,并成功进入小批量试产。
李智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半导体的最大的消费市场,而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半导体代工厂既保持技术的领先性,还要拥有充足的产能。中芯国际目前在上海、北京以及天津已拥有近22万片/月(折合8英寸晶圆)的产能供应,而作为中国最先进的硅片生产基地的中芯国际北京厂,其量产规模还在逐步扩大,目前,中芯国际北京公司12英寸晶圆月产量已从2万多片/月提升至3.5万片/月。
从中芯国际公司的业务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出,中国本土半导体产业链间的“化学效应”已然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已然形成。
新浪微博:于寅虎评弹
腾讯QQ:497842
电子行业新媒体传播Q群:33619072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