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专题 > 我国发展CPU的技术路线与战略取向

我国发展CPU的技术路线与战略取向

作者:时间:2012-06-28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收藏

1、技术路线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134051.htm

  (1)“国际兼容,自主可控”是我国发展的可行途径。国际兼容是指获得指令集的架构授权,可利用成熟商用的生态系统;自主可控是指内核完全自主设计、自主掌控。

  (2)“指令包含,扩展创新”是过渡到完全自主的发展策略。现阶段可以策略性的发展包含国际主流架构的自主指令集作为过渡。即在自己指令集基础上,完整地包含另外一个主流架构的指令集。如C*core或众志,可以在自己指令集基础上,完整地包含另外一个主流架构的指令集(Power或X86),如此,成熟架构上面的生态系统能直接应用于这个特殊架构之上(反之则不然),软件生态系统的问题应该迎刃而解。

  (3)积极争取ARM架构授权。目前我国CPU企事业单位已经获得了X86、MIPS和PowerPC架构的授权,相关兼容产品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化应用,证明我国企业获得这三种CPU的架构授权在技术和商业操作上是可行的。但是唯一没有获得的是最有前途希望的未来可能成为主流CPU 架构ARM的授权。ARM架构的生态系统更加完善,我国企业在ARM处理器的应用开发上取得了大量成果,因此取得ARM CPU的架构授权是较为理想的方案,应成为下一步积极争取的重点。

  (4)加强对前瞻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跟踪具有突破性、颠覆性的新的处理器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并适时给予支持,抢占新一代技术制高点和发展先机。

2、战略取向

  现阶段在主要的商业化领域(桌面CPU及嵌入式CPU)坚持走国际兼容路线,在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特殊领域(高性能计算及服务器应用)进行完全自主CPU的研发和相关生态系统建设;并大力发展自主指令集,抢占未来先机,最终实现CPU的全面国产化和国际化是我国发展CPU的战略取向。

3、发展建议

  在发展策略上坚持“抓两头,带中间”,争取在未来3-5年内在高性能通用CPU和嵌入式CPU的研制和产业化方面率先取得突破,通过技术积累和市场培育蕴积力量,抓住产业变革契机,适时推动计算机用CPU实现大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1)在推进两化融合和信息化建设中出台CPU国产化支持政策

  在目前国产CPU已经基本可用的情况下,未来2-3年是国产CPU突破产业化瓶颈的关键期,建议政府应从安全自主可控的角度,从军队信息化、政府办公、以及国家关键应用行业(公安、电力、通信、金融、教育等)市场入手,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和信息化建设中,进一步明确政策导向(如建立安全标准等级,对高安全等级的强制采用全国产一体化系统,从而为国产CPU的应用明确细分市场),由此可迅速带动国产CPU产业链的形成,促进下游厂商专注于国产CPU产品的研发,形成有利于国产系统发展的市场竞争格局。

  (2)围绕国产CPU生态系统建设,增设国家重大专项课题

  建议国家重大专项以行业应用和市场需求带动,设立由整机厂商牵头,软硬件厂商共同参与的课题专门支持国产CPU的应用推广。从横向拓展变为纵向整合,并在相关行业给予明确的市场与政策支持,从而在我国关键行业建立完备的国产CPU生态系统。

  (1)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为国产CPU寻找应用切入点

  云计算、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应用模式为国产CPU带来了新的市场机会。国产“大CPU”具备低功耗、高密度、性能适中、IO吞吐量高、安全等特点,正好适合于云计算与云存储类应用,并且基于Linux的云服务器平台使得国产CPU的应用兼容性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建议从安全自主可控的角度入手,为云计算中心的安全等级制定标准,为国产CPU寻找适合的应用切入点,从而使国产CPU在云计算等领域抓住市场机会,实现产业突破。

  (4)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保护国产CPU自主知识产权、促进国产CPU产业化发展

  由于我国是CPU领域的后进国家,过去在知识产权方面处处碰壁,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而随着我国CPU核心技术的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急需围绕自主创新来制定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保护国产CPU自主知识产权,并促进国产CPU的产业化发展。该法规体系应包括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技术标准的推广应用,围绕政府采购自主创新的产品,以及企业实行自主创新工作给予的优惠政策等。以法律形式对自主创新的相关内容加以规定,依法保障和促进国产CPU的产业化进程,将是国产CPU迅速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CPU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