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电源与新能源 > 业界动态 > 中企光伏双反“反将”美韩一军

中企光伏双反“反将”美韩一军

—— 光伏行业上演了一幕极具戏剧化的故事
作者:时间:2012-05-03来源:中国网收藏

  美韩厂商零价格销售 中国企业提请“双反”调查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131966.htm

  行业上演了一幕极具戏剧化的故事。

  就在美国政府对中国的下游产品组件进行反补贴、反倾销调查之时,我国上游的企业已开始上书中国商务部要求对美国、韩国的企业进行同样的双反调查。

  记者独家获悉,在多晶硅行业协会组织之下,多晶硅行业已推选出江苏中能、江西赛维、洛阳中硅、大全新能源等占据70%以上产能的龙头企业作为代表与商务部沟通,也已将申请报告交给相关负责人。目前商务部对此尚无回应。

  进入4月,美韩多晶硅巨头发起新的价格大战,一些厂商已经报出零价格出售多晶硅,中国买家只要支付10美元/公斤的国际贸易费用就能获得一定数量的多晶硅。

  上述一家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在外资低价倾销的冲击下,已导致多晶硅行业90%的企业停产倒闭,“再任其下去,整个行业都将遭受灭顶之灾。”

  低价倾销

  “这份申请书是在2012年3月初递交给商务部的,江苏、江西、四川、河南这四省的主要领导也陆续向商务部表达了支持意见,目前还在与商务部沟通。”一位光伏企业高管对记者透露,他表示,早在2011年10月,多晶硅行业已开始讨论如何来应对来自美韩的低价倾销。

  来自多晶硅行业协会的统计显示,美国、韩国两国企业一方面从政府获得巨额财政补贴,另一方面为抢占市场不惜亏本将产品低价销往中国。

  根据海关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总计进口多晶硅64613.86吨,同比增长36.00%;其中,从韩国进口21361吨,同比增长89.47%,自美国进口仅次于韩国,达到17476.32吨。

  一位江西赛维人士向记者表示,美国Hemlock、韩国OCI等多晶硅巨头的主要市场皆为中国,美国本土使用多晶硅不足3%,而韩国则70%的产品都销往中国。

  上述人士向记者分析,目前美韩两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报价一般在20~25美元/公斤,而扣除运费、关税等,出厂价仅在15美元/公斤左右,“这个根本是做不到的,据我估算他们的成本应在25美元/公斤,这显然是亏本倾销。”

  “更令人担忧的是,最近几天,已经有国外多晶硅企业提出零报价,进口方只要支付10美元左右的贸易费用就能买到一公斤多晶硅,虽然数量有限,但用意绝对是为了挤死中国企业。”国内一家多晶硅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2009年之前,我国多晶硅产量仅千余吨,90%以上需要从国外进口,这时,国外巨头控制着生产技术,也形成了统一的价格联盟,2008年,多晶硅的价格曾一度高达400美元/公斤,而自2009年之后,随着江苏中能、江西赛维等企业的崛起,价格一路狂跌,如今市价每公斤仅在20多美元。

  “一方面是因为技术革新使成本下降,另一方面则因为中国多晶硅企业的崛起打破了国际巨头垄断,使得他们不得不结束了暴利时代。”无锡尚德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

  尚德人士认为,美韩企业之所以有能力对中国市场倾销,皆因其背后有财团支持,实力雄厚,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从政府拿到了巨额补贴,可以填补低价带来的亏损。

  2010年1月8日,美国宣布了获益的企业名单和免税金额,美国6家最大的多晶硅制造企业中有4家榜上有名: Hemlock获得1.4亿美元,Wacker获得1.28亿美元,REC获得1.5亿美元,AE Polysilicon获得4400万美元。

  此外,美国各州为吸引投资、扩大就业,也对多晶硅厂商提供了大量补贴。例如,密执安州2009年向Hemlock提供了2.6亿美元的税收减免,而田纳西州为鼓励Hemlock投资建厂,出资1亿美元为Hemlock提供了基础设施建设,还为Hemlock的雇员培训提供了1100万美元拨款。

  而韩国也于近年推出了“绿色新政”,将投入460亿美元,用于直接扶持清洁能源,将为企业提供研发资金、税收优惠、融资优惠和出口信贷支持。韩国政府称,2009~2013年期间在清洁能源的投入近千亿美元,相当于GDP的2%。

  潜在危害

  由于外资巨头的价格战,已使得国内多晶硅行业深处生死边缘。

  据多晶硅产业协会统计,目前已投产的43家多晶硅企业仅剩8家企业尚在开工生产,其余90%企业已经停产,而仍然开工的多数企业也在逐步减产,亏损运行。2011年12月,投资过10亿元的浙江协成硅业有限公司已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而2012年破产的公司将会更多。

  一位江西赛维销售部人士认为,以美国Hemlock、韩国OCI等为首的海外巨头的策略就是拿着政府的补贴,用低价倾销中国市场3~5年,待挤垮中国多晶硅企业之后,再提高价格。

  不过,江苏一家大型光伏组件厂商对记者表示,他认为,如今的多晶硅市场已充分竞争,很难被巨头垄断,“对于我们这些下游厂商来说,上游企业的价格战可以使我们拿到更便宜的原料,而且目前的成本已经下降到了这个阶段,即便挤垮了中国企业,外资也很难为所欲为地提价。”

  “虽然很难提高到原先的400美元/公斤,但翻一倍提高到40~50美元/公斤,还是轻而易举的。”一位多晶硅企业高管对记者说。

  上述高管表示,早在上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就曾对中国发起过一轮多晶硅的低价倾销浪潮,所售价格远低于其生产成本。中国多晶硅企业不堪打击而全军溃败,最后只剩下四川峨眉739厂一家维持每年几十吨的试验性生产,这个厂最后以国家财政重点支持的峨眉半导体研究所的形式勉强存在。

  而在中国多晶硅企业全军覆灭以后,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原料98%都依赖进口。在本世纪初光伏产业飞速发展时,中国光伏产业原料受制于人,价格飞涨到400美元/公斤以上,这曾让国内众多企业苦不堪言。

  一位晶澳太阳能人士认为,虽然下游企业希望获得低价原料,但也不希望外资一家独大,他说,在国内企业尚未崛起之前,从海外进口原料,不仅价格高,服务也差,有些企业拿到了次品也只能自认倒霉,而如今,外资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

  该人士说,在2009年多晶硅价格暴跌之后,江苏中能等企业都与客户进行协商解除了此前的高价合同,也未要赔偿,定金直接转为货款,而很多外资则拒绝协商,提出了巨额赔偿,如无锡尚德就支付了2.12亿美元的违约金给MEMC,这让众多国内企业负担沉重。



关键词: 光伏 多晶硅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