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电源与新能源 > 业界动态 > 内需不足仍掣肘中国多晶硅产业

内需不足仍掣肘中国多晶硅产业

—— “火”与“冰”的洗礼
作者:时间:2012-02-08来源:中国电子报收藏

  行业是新发展起来的行业,受到了相关部门及广大媒体的广泛关注。2012年,中国的行业还将面临欧债危机、美国“双反”、美国和韩国低价倾销、国内电价上涨等问题,行业整合将进一步加剧。业内迫切希望我国加快实施“上网电价法”,明确支持光伏发电产业,加大力度启动国内市场,变最大光伏生产国为最大应用国,利用中国大量沙漠、戈壁和建筑,安装光伏系统,为未来储存能源;支持企业自主研发技术,进一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支持行业开展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包括检测方法、各种规范、标准的制定等;支持有优势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或新建产能;优先备案核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128642.htm

  在“寒冬”期间,国内多晶硅企业必须坚信光伏产业的发展前途,持续孜孜以求,不断提升技术、降低能耗、降低成本、完善自我,坚定不移地完善中国特色的多晶硅工艺,提升质量,提升与世界多晶硅老牌企业抗衡的能力,为我国光伏产业提供基本原材料支撑,才能使中国光伏产业持续保持国际竞争力。只有在“寒冬”里不倒下,才有机会迎接新的“春天”。

  专家观点

  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锦标

  “2012年是全球光伏产能过剩年,作为原料供应的多晶硅行业整合势不可挡。”

  2011年多晶硅工艺技术不断进步。比如核心关键技术氯氢化工艺,2011年国内企业已经升级到10万吨级的第4代氢化技术,不仅仅将多晶硅生产过程中的四氯化硅、氯化氢等副产物百分之百转化成三氯氢硅原料循环利用,而且将多晶硅生产过程的其他微量的氯硅烷副产物也高效利用,通过大规模运用40对棒高效节能还原技术,实现了多晶硅的节能降耗和环保制造。

  2012年是全球光伏产能过剩年,作为原料供应的多晶硅行业整合势不可挡。2011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第一批多晶硅行业准入名单,但真正有竞争力的也只有进入全球前列的江苏中能、赛维LDK、洛阳中硅、重庆大全四家企业,这四家万吨级以上企业2012年产能产量规模超过10万吨,为平价发电时代的到来提供质优价廉的多晶硅原料。

  2012年对中国多晶硅产业来说又是外部形势逼人的一年,随着光伏电池制造向中国转移,美韩多晶硅从2011年开始大量倾销中国市场。回顾多晶硅发展史,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半导体材料产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也有多达20家以上的多晶硅企业,但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下,生产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生产成本高、产业规模小。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欧美七巨头甚至以低于成本的20~30美元/千克电子级多晶硅冲击中国市场,中国多晶硅企业基本上全军覆没,到上世纪末,只幸存一家以行业研究为主的峨眉半导体研究所!技术突破后的中国多晶硅产业,要对贸易侵略严阵以待!

  新能源观察

  多晶硅产业面临严冬

  王世江:面对2012年,我国多晶硅产业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一方面需要企业苦练内功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则需要抱团取暖,共同对应对寒冬。同时,也需要主管部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引导产业整合,在政策方面给企业的融资、技改等予以支持。

  首先,产业仍将承受价格压力。据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处统计,2012~2013年全球光伏多晶硅产能将分别达到44万和54万吨,扣除4万吨半导体用硅量,可满足57GW和71GW的多晶硅电池需求,而据EPIA的预计,2012和2013年全球光伏市场装机量不超过30GW,因此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承受供大于需的压力。而我国多晶硅企业产能多数在这两年内释放,生产工序有待优化,生产成本仍较国外企业为高,且承受着还本付息等压力,因此在国外多晶硅产品冲击和部分国内中小企业割血过冬的情况下,多晶硅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在低位运行。

  其次,依赖进口的局面仍将持续。一是我国多晶硅生产成本与国外先进多晶硅企业相比仍处于劣势。二是我国多数多晶硅企业产能刚刚释放,技术储备不足,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我国多晶硅企业规模较小,目前已投产且产能在5000吨的企业仅有3家,而国外主要的几家多晶硅企业规模都在万吨以上。由于国内下游的大型光伏企业每年对多晶硅需量在7000吨以上,因此在供应商选择上,可能更多偏向于供应能力强的多晶硅企业。四是目前多晶硅主要以长期合约为主,主要的光伏企业早先已与国外多晶硅企业签订了长约。因此在此种因素作用下,未来几年,来自国外的多晶硅产品仍将对我国多晶硅产业造成较大的冲击。

  再次,兼并整合仍将持续。从国外多晶硅行业的发展经验看,大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将占据主导地位,只有通过大企业对技术和生产规模的持续投入,才能在国际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我国在2011年投产的多晶硅企业约为40多家,其中至少有80%以上的多晶硅企业产量在2000吨以下。多晶硅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小企业通过技改降低生产成本空间着实有限。因此在供需失衡和价格持续在低位运行情况下,产业发展整合不可避免。

  最后,“双高”认识仍将阻碍产业持续发展。近些年来,随着多晶硅企业规模的壮大和技术的进步,生产能耗不断降低,万元GDP产值已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绝大多数企业已实现闭环生产,四氯化硅等副产物也得到有效利用,但“双高”的帽子并没有从多晶硅头上摘掉,其下游的产品也被冠以“光伏产品大量出口相当于大量输出紧缺能源”的说法,使得光伏项目的审批、技改、产品出口等受到制约。预计“双高”认识仍将制约着产业的发展。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太阳能 多晶硅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