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需不足仍掣肘中国多晶硅产业
2011年中国多晶硅产业犹如坐过山车,多晶硅价格由最高每吨75万元跌至每吨20万元。2012年,中国的多晶硅行业还将面临欧债危机、美国“双反”、美国和韩国低价倾销、国内电价上涨等问题,业内迫切希望我国加快实施“上网电价法”,加大力度启动国内市场,变最大光伏生产国为最大应用国。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128642.htm“火”与“冰”的洗礼
去年前三季度中国多晶硅供不应求,第四季度半数以上企业停产或减产。
2011年中国多晶硅投产产能12万吨,规划与宣布开工建设产能10万吨,2011年全国多晶硅总产量6万吨,较2010年4.5万吨增长33%,申报准入企业58家,第一批准入企业20家。虽厂家众多,但产业集中度高,80%的产量集中在中能、中硅高科、LDK、重庆大全等企业。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国际多晶硅产业的格局,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多晶硅生产国。世界前10位多晶硅企业,中国已占3位,包括江苏中能、洛阳中硅和赛维LDK。2011年新增产能来自于技改和新建,主要采用改良西门子生产工艺。随着技术和操作技能提高,各企业的安全、环保得到进一步完善,主流工艺地位得到市场认同。
2011年国内多晶硅仍“供不应求”。据统计,国内太阳能电池产能约30GW,产业链完善,如满负荷生产,多晶硅需求总量超过20万吨。海关进口数据显示,2011年1月~10月中国多晶硅进口总量达到53019吨,预计2011年总进口量超过6万吨。国内多晶硅缺口比例仍然在50%左右。
2011年,中国多晶硅经历了“火”与“冰”的洗礼。前三季度多晶硅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至最高每吨75万元以上。但到第四季度,受美国的金融危机特别是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终端市场失去了资金的支持,光伏产品大量积压。自去年9月份开始,多晶硅原料价格大幅下跌,再加上美国、韩国大量低价多晶硅倾销中国,多晶硅价格最低跌至每吨20万元,中国半数以上企业停产或减产,整个行业进入“寒冬”。
技术与产业基础双提升
国内一些设备制造水平参差不齐,还有许多技术提升工作要做。
我国多晶硅的主流生产工艺是改良西门子工艺,少数几个厂家用硅烷法,但产量很少。改良西门子法的核心技术的有四个环节:原料的制备和提纯、还原、氢化、尾气干法回收及副产物的回收利用。
原料制备已能够满足多晶硅规模化生产,原料提纯一般采用提纯塔,如高效填料塔、高效筛板塔等,与国外的技术不相上下,但因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与原料提纯有直接关系的,能源消耗也有关系,所以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还原技术与装备,目前国内有自主研发的12对棒、18对棒、24对棒还原炉和正在研发的36对棒和48对棒还原炉,技术已与世界同步,甚至达到更先进的水平。还原炉的供电和供料系统都有中国特色,还原电耗国内最好结果达到45kWh/kg,单炉的产量达到7000kg以上;进口还原炉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与装置,也有同样效果。
副产物综合利用的核心技术四氯化硅氢化,中国有高温氢化和低温氢化两类(氯氢化也归在低温氢化中),目前国内千吨级的多晶硅企业都拥有氢化技术。高温氢化因其电耗高,大规模生产受到限制,现在多推行的是低温氢化技术,该技术一次氢化转化率约为20%~30%,四氯化硅经过4~5次循环后,可全部回收利用,氢化电耗已低于0.6kWh/kg-TCS,是降低成本和解决环保问题的关键技术。
尾气干法回收,国内千吨级规模的工厂都有尾气干法回收系统。自主研发的还原尾气干法回收技术,处理气体量已达到30000立方米/小时以上,可供1万吨以上的多晶硅生产系统使用。但国内的设备制造水平参差不齐,大厂和小厂的差别很大,还有许多技术提升工作要做。
2011年,《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实施,20家企业第一批获得准入,对规范行业发展、减少投资损失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前市场的残酷现实也证明了政府调控和预警的必要性。结合市场准入,行业联合完成了《多晶硅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标准的制定与审定。该标准指标合理,简单直观易操作,起到了规范、指导多晶硅行业发展、倡导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效果,对企业降低能耗与成本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迫切需要激活国内市场
加大力度启动国内市场,将最大光伏生产国变为最大应用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