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嵌入式系统 > 业界动态 > 5亿颗成都芯上市英特尔的中国速度

5亿颗成都芯上市英特尔的中国速度

作者:时间:2010-05-19来源:四川新闻网收藏

  “成都基地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封装测试基地,5亿多颗‘成都制造’的芯片走向世界,与成都共同创造了中国速度。”英特尔公司中国区执行董事戈峻近日表示,趋势表明,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正把投资的目光投向成都。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109098.htm

  英特尔公司中国区执行董事戈峻在“跨国公司成都行 ———成都市投资环境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现场说,成都拥有广阔的经济发展战略,具有承接大规模国际产业的能力和基础条件,成都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服务流程不断优化。同时,成都在能源运营成本以及人力资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趋势表明,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正在把投资的目光投向成都。“英特尔在成都的巨大成功和飞速发展是成都优越投资环境的最佳例证,英特尔成都基地已经成为英特尔全球最大的封装测试基地,5亿多颗成都制造的芯片走向世界,英特尔与成都共同创造了中国速度。”

  曾科是最早加入英特尔成都工厂的一名普通员工。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郫县人,今年3月26日这天他格外自豪:他和同伴们把英特尔成都芯片封装测试厂的第4.8亿颗芯片送下线。这些芯片随后将被植入各大品牌的笔记本电脑中,销往世界各地。目前,全球一半的笔记本电脑芯片来自“成都制造”。

  “一沙一世界”是英特尔高管们经常提及的话。英特尔做的事情,就相当于把原本价值几乎为零的沙子,转换成当今富含高科技的产品———半导体芯片。英特尔成都工厂在过去的2000多个日日夜夜中,再次证明了聚沙成塔的力量。

  1 英特尔成都厂下半年将建成全球晶圆预处理三大工厂之一

  今年3月26日,英特尔成都封装测试厂第4.8亿颗芯片下线。同时英特尔宣布,成都工厂正式投产最先进的2010全新酷睿

  英特尔公司中国执行董事戈峻至今仍然记忆犹新,英特尔落户成都前“好事多磨”的过程。

  英特尔与成都市商谈建厂项目,历时两年多。2003年,SARS肆虐期间,戈峻和英特尔其他谈判代表从香港飞到成都,他们乘坐的航班上只有3名以口罩遮面的乘客。谈判过程中,来自英特尔总部的一位代表病倒了。咳嗽、发烧等症状与令人谈虎色变的SARS很是相像。

  “尽管如此,成都市的几位领导还是不避风险地到医院探视他。”事隔多年,戈峻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这种诚意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据了解,英特尔在为它的封装测试厂选址时,曾在全世界8个国家考察,成都当时是10多个候选城市之一。

  按照英特尔的惯例,在为工厂选址时,这家公司会组建专业的调查组,对每个候选城市的人力、物流、电信、建筑、治安、税收、通关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

  在他们长长的调查单上,包括建厂后如何帮助原址上的小鸟迁徙、有无公交线路能从工厂直达市中心等问题都要搞清楚。

  “一点点疑问,都会当面再提很多很多问题。这种可怕的问法,被我们称为穷尽提问。”据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琳回忆,成都当年对英特尔工厂选址非常重视,为此,还组织成都的精英人士,成立英特尔项目工作小组配合调查。

  经过两年多的商谈,双方终于达成合作意向。2003年8月,时任英特尔首席运营官的贝瑞特赴成都签署投资计划。工厂一期投资3.75亿美元,并于2004年开工建设。其后,英特尔在 2005年3月又宣布增资建设二期工程。

  继英特尔之后,半导体制造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也先后进驻成都。全球功率半导体芯片封装测试服务业龙头PSI、全球第二大电子连接器制造商莫仕公司、中芯国际的集成电路测试封装厂项目、马来西亚友尼森公司的半导体测试封装工厂、美国芯源系统公司的成都芯片基地相继落户成都。

  2009年,英特尔成都封装测试工厂年出口额约占成都出口加工区出口总额的80%以上。今年3月 26日,英特尔成都封装测试厂第4.8亿颗芯片下线。同时英特尔宣布,成都工厂正式投产最先进的2010全新酷睿TM。作为英特尔全球最大的芯片封装测试中心之一,英特尔成都工厂2010年下半年将建设成为全球晶圆预处理三大工厂之一。

  2 客户提出“零天到货”要求 英特尔及运营环境接受考验

  英特尔作为同行中第一家进驻成都的企业,遇到问题和挑战时,往往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而成都市政府是探索道路上的伙伴

  “英特尔在成都的快速发展是一个双赢的范例。”来到成都8个月后,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卞成刚告诉本报记者,这是他对成都产业环境的认识。卞成刚在英特尔工作12年,其中超过11年是在英特尔上海浦东基地度过的,在上海与成都工厂的整合中,他成为了英特尔成都工厂新的掌门人。

  而英特尔成都/四川公共事务经理顾仪则告诉记者,在过去的几年中,她成了许多进驻成都企业同行们的“顾问”。大到当地水、电、气如何与工厂的要求衔接,小到外地员工来蓉后子女的入学问题……

  英特尔作为同行中第一家进驻成都的企业,其“遇到的挑战是最全面的,种类多、难度大。”顾仪称,英特尔成都工厂在过去几年中,遇到问题和挑战时,往往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而成都市政府则是探索道路上的伙伴,双方共同进退,战胜挑战的例子比比皆是。

  2008年初,冰雪灾害袭击我国南方多个地区,成都当时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英特尔成都工厂接到了来自电力局的紧急通知:半小时后要拉闸停电。成都工厂的负责人接到通知后十分着急。按照英特尔封装测试厂的生产流程规定,要断电的话必须按顺序,一个一个模块地断,否则将造成物料的极大浪费,对设备也将带来损害。而按照此流程,半小时之内不能实现安全停电。经过紧急协调后,成都市电力局最后保障了英特尔工厂的电力供应。

  而让英特尔成都工厂更感动的是,成都市政府部门为了保障企业的生产要求,作出了众多调整,帮助企业完成了许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全球遭遇金融危机以来,英特尔众多生产电脑的企业为了提升效率、降低库存,提出了“零天到货”的要求。即要求英特尔等上游生产企业,上午接单,晚上出货。这样近乎“苛刻”的要求,对英特尔及其运营环境都是一种考验。为适应新形势下快速应对客户需求的挑战,英特尔与成都市政府部门再次展开合作,其中,成都海关将上班时间调整为“朝九晚十”,下午通关,晚上就能把芯片运到工厂。

  去年底,英特尔宣布把上海工厂的产能整合至成都,为了帮助两家工厂顺利整合平稳过渡,成都市相关负责人甚至前往上海,帮助劝解上海工厂员工前往成都工作安家。据当时上海工厂员工的回忆,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琳来到上海与他们展开谈话,王的一席肺腑之言让在场许多员工为之动容。他们当中的200多人最终选择离开上海,加入成都工厂。

  “每每遇到问题时,双方都想到了一起,形成了默契。至于谁更主动,细节上都无法分清了。”顾仪在谈及英特尔成都工厂与当地政府的合作关系时这样评价。

  3 “成都制造,惠及全球”名副其实

  在成都工厂的3000多名员工中,本地员工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目前已到了70%。与此对应,外籍员工数量比例从开始的60名下降到20名。“这是名副其实的‘成都制造,惠及全球’。”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卞成刚如是说

  在英特尔负责职业教育的经理谯楷看来,英特尔成都工厂在过去几年中摸索出了一套“校企联盟”的合作模式,“后来在英特尔设立大连工厂时,也借鉴了成都的模式。”

  英特尔当年在成都开设工厂时,国内并没有封装测试的专业。“通过对本地人才、技能的评估,我们发现当地情况和我们的需求是有差距的,但这个差距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谯楷称。英特尔的职业教育是为人才招聘做准备的,类似于播种,而招聘则是负责收割的部门。

  2005年,英特尔成都工厂各项进展如火如荼,英特尔“校企联盟创新职教”的项目也在成都落地,当时,该公司和成都五所职校签署备忘录,在这些学校陆续开设相关课程。据悉,当年这几所学校的毕业生中,有不少人在学习相关课程后进入了英特尔,部分满足了工厂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看到英特尔成都工厂对人才源源不断的需求,成都不少职校投入更大精力培养微电子等专业人才。成都电子高专还专门从日本招回来一名专业带头人,开设了微电子专业。

  而英特尔公司与教育部展开合作培训师资力量。据悉,2008~2009年,共有60多名职高老师接受了培训,其中,60%的受训教师来自成都。

  这些教师不仅是去听课,还到同行业不同企业中参观学习。“他们去了解不同企业对人才、技术的不同需求,这样他们回来后可以更全面地设置课程。”谯楷称,这对整个业界都有好处,而非仅仅为了英特尔。如果按传统的一对一的校企合作的模式,即企业委托学校培养人才,这会对学校资源造成浪费,所以这种模式不可持续。而英特尔希望帮助整个行业培养人才,英特尔作为产业的一分子自然也能从中获益。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