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风电设备制造还在初级阶段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位于内蒙古高原南缘的河北省张北县,只见一片片风电场矩阵镶嵌在灰黄的荒原里,延绵数十公里;一座座银白色的风力发电机拔地而起,巨大的桨状叶片此起彼伏地缓缓转动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106324.htm如此壮观的景象,是否印证了外界关于我国风电建设速度过快过猛、风机产能过剩的说法?现实情况到底如何,记者走访了业内的企业和专家。
我国风电产能并不过剩
“目前,我国同时满足风力和电网配套需求的风电资源已基本被利用,但大都处于开发建设期。”中节能风力发电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书升说,像张北地区,风电潜力可达600万千瓦以上,甘肃的“风电走廊”风电潜力可达1000万千瓦以上,而目前两地风机容量分别只有几十万千瓦。德国风电已占总发电量的3%,丹麦风电已超过总发电量的10%,我国风电占全部发电量连1%都不到,谈何“过剩”?
“风电作为绿色能源,不存在过剩的问题;如果说过剩,那是指一些建好的风电场由于发电上不了网,不能正常运营,显得‘过剩’了!”中国节能投资公司战略管理部业务经理迟全虎说,在我国,电网输配电系统建设滞后,影响风电场并网发电是公认的事实,正是这样的现实,造成了“过剩”假相。
当然,不可否认,一些地方不顾自身条件片面追求新能源产业发展速度,一些风电开发商为了争取绿色电力配额而“跑马圈地”,一些新进入的风机生产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无序竞争,由此导致我国风电发展出现了“局部过热”现象。
针对目前人们所说的风机产能过剩,迟全虎认为,风机产能过剩应该是一种结构性过剩。实际上,不少风电场一上马就需要上百台的风机,国内风机企业在技术、产能方面可满足需求的并不多。“更何况,某些小风机厂提供的风机设备属于东拼西凑的杂牌产品,影响使用寿命和稳定性,谁愿买?谁敢用?”
迟全虎介绍,目前为我国多数风电场生产风机的几家大公司仅可满足600万千瓦时的装机容量,其余70多家风机生产企业的规模化供应能力有限,多是几台、十几台的供货能力。保守估算,目前我国每年新增风电发电量约为800万千瓦时,两相对照,按目前的情况看,不仅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还可能出现高品质有规模的风机供应商的缺乏。
设备制造还在初级阶段
在张北满井风力发电场的一片坡地上,一支37米长的叶片,孤零零地躺在坡地上。中节能风力发电(张北)有限公司总经理邓辉说:“这是被能量巨大的直击雷损坏的,其它的风电场也有这样的情况。我们还没有防止直击雷的技术与装置。”
“国内的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在售后服务体系上存在问题。有的风电设备在同一批供货的风电项目中,其内部的电气元件、控制系统却采用了多种不同厂家的产品。这就给风电场投运后的备件储备造成很多麻烦。”邓辉说,由于缺乏经验丰富的售后服务人员,对一下子就投运上百台风机的大型风电场来说,前期的发电效率也会因维修速度而受到极大的影响。
我国风机国产化率偏低,也将影响风电场的运营收益。“前段时间换了一个整流桥,进口件要800元,而国产件只要80元。”邓辉说,风机寿命大约为20年,质保期只有两年,根据国外经验,5年左右,由于风电设备各个部件的老化和磨损造成的故障率和维修费用会明显增加。“虽然我们发电场每年有5%—8%的投资收益率,按当地标杆电价5毛4分钱计算,这几年的盈利水平还能够达到设计要求。可是如果国产化率跟不上,随着维修成本的上升,今后很难保证这样的收益。”
“风电技术研发和创新,是我国风电产业乃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体系,但目前来看,存在技术空洞化问题,令人担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介绍,目前,我国还不能掌握风机生产的许多核心技术,如控制系统、齿轮箱、发电机等,这都束缚了风电产业的发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