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线束与CAN总线控制车内通信技术动向
在现代汽车上,电子控制系统与线束有着密切关系。如果把微机、传感器与执行元件的功能用人体来比喻,可以说微机相当于人脑,传感器相当于感觉器官,执行元件相当于运动器管。显然,只有头脑和各种器官,没有神经和血管,人体的手足将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105713.htm连接汽车的电气电子部件并使之发挥功能的电线束,就是起汽车中“神经与血管”的作用。线束是由构成电路的电线组成,它既要确保传送电信号,也要保证连接电路的可靠性,向电子电气部件供应规定的电流值,防止对周围电路的电磁干扰,并要排除电器短路。
汽车的线束从功能来分,有传递传感器输入指令的信号线和运载驱动执行元件(作动器)电力的电力线二种。信号线是不运载电力的细电线(光纤维通信),电力线则是运送大电流的粗电线。例如信号电路用的导线截面积为0.3、0.5mm2;在电机、执行元件用的导线截面积为0.85、1.25mm2,而电源电路用导线截面积为2、3、5mm2;而特殊电路(起动机、交流发电机、发动机接地线等)则有8、10、15、20mm2不同规格。导线截面积越大,电流容量也越大。电线的选择,除了考虑电气性能外,还要受到车载时物理性能的制约,因此其选择范围很广。例如,出租汽车上的频繁开/关的车门和跨越车身之间的电线应该由挠曲性能良好的导线构成。在温度高的部位使用的导线,一般采用绝缘性和耐热性良好的氯乙烯、聚乙烯包覆的导线。近年来,微弱信号电路使用的电磁屏蔽线也不断增加。
另外,连接线束与电子、电气部件、电路的重要部件——接插件近年来也不断进行改进。例如采用电阻焊制造的车用接插件与新型线束材料成功应用于车顶模块(roof module)上。
随着现代汽车安全性、舒适性及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汽车上的电路数量与用电量显著增加,从而使大量线束在有限的汽车空间中如何更有效合理布置已成为汽车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本文以汽车线束为中心,并对车载通信技术的现状与今后发展动向作概要介绍。
汽车线束的发展概况
汽车线束为了适应车辆的高功能化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在车上占用空间逐渐扩大。而事实上,为了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减轻重量,电线本身从原来的AV线不断减少直径,经过AVS线到AVSS线。线束直径不断减少。而且近年来多路传输技术(车载局域网(LAN))的应用使得电路数大为减少。图1表示1800~2000mL排量级的乘用车上的电路数与线束最大直径的变化过程。但是从线束的发展趋势来看,其车载数量仍然在增加,而在高级轿车上 电路数甚至超过2000个。
作为减轻线束重量的有效方法之一是电源电压采用42V。从电动动力转向(EPS)或电动空调装置等要求大电力负荷来看,由于在不增加电流的条件下(电线截面积不增加)有可能增加电力供应,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有效方法。另一方面,随着电源电压上升,也发生电磁噪声或漏电等安全问题,不得不采取带屏蔽的导线或防水接插件,于是又使线束的重量增加。因此,随着车载局域网应用的普及,要求采用对电磁干扰具有高屏蔽特性的导线材料。
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欧、美、日汽车整车公司为中心,不断推广使用模块化生产方式,作为模块内配线介质,采用平面配线材料例如柔性化印刷电路(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或柔性化平面电缆(FFC:flexible flat cable)。在模块中特别是配线空间非常有限的车顶、车门及配电板(Console)中,作为兼顾扩大车厢空间与提高线束布置有效性的方法,预计在今后将会进一步推广。
随着柔性化印刷电路应用于模块,以及电子部件的装配或传感器部件的集成化,从而使配线材料向高功能方向发展。例如FPC在仪表板上的应用与膜片(membrane)支承传感器或在天线上应用,就是很好的实例。
在多路通信功能方面,由于通信量增加以及扩大在安全功能方面的应用与多媒体信息的获取,在这种发展形势下向更高速、高可靠性的通信协议发展。预计今后,不仅在车辆内部,而且在道路与车辆之间,车辆与车辆之间等领域,网络技术将进一步获得应用。导线作为汽车内部的通信介质,将向高速化、耐电磁干扰而且向“光化”(即采用光导技术发展方向)变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