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软件产业化仍显薄弱 急需解决
射频识别(RFID)技术能识别和跟踪物品,被应用的层面愈来愈广泛,已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之中。科技部将在“十一五”期间加强RFID 技术的研究与应用,RFID 软件产品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amcfsurvey.com/article/102533.htm国内 RFID 软件还很薄弱
国内在 RFID 中间件和公共服务方面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依托国家863 计划“无线射频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中科院自动化所开发了RFID 公共服务体系基础架构软件和血液、食品、药品可追溯管理中间件; 华中科技大学开发了支持多通信平台的RFID 中间件产品Smarti; 上海交通大学开发了面向商业物流的数据管理与集成中间件平台。此外,国内产品还包括东方励格公司的LYNKO-ALE 中间件,清华同方的ezRFID 中间件,ezONE ezFramework 基础应用套件等。但总的来说,目前我国中间件技术和产品还很薄弱,国内已开展的一些应用,所采用的RFID 中间件多是国外的产品,其中有影响的如IBM、BEA、SAP、Microsoft、Oracle、Sun 等公司的中间件产品。
综观国外软件产品,其做法多是将RFID 技术纳入其现有中间件产品的软件体系中,RFID 作为可选子项,如IBM 将RFID 纳入WebSphere 架构,SAP 在NetWeaver 中增加RFID 功能。这种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开发RFID 模块的方式,优点是开发工作量小、技术成熟度高而且产品集成性好; 缺点是使得RFID 中间件产品变得庞大、推出“套餐”价格高,不便于中小企业低成本轻量级应用。
目前国内 RFID 应用多处于示范验证阶段,规模应用还没起来,而且RFID 应用上线复杂,与企业应用结合紧密,面向企业的应用个性化强,随应用工程开发的是应用解决方案,还不是RFID软件产品。
RFID 软件产品应注重统筹发展
针对国内 RFID 应用需求,我们有必要从分析国内外RFID 技术中软件产品发展现状与趋势出发,明确我国RFID 技术中软件产品的定位,围绕RFID 软件研发的共性关键问题开展我国RFID中间件产品研发,建设RFID 公共服务体系,探讨RFID 技术软件产品的自主创新与重点突破领域,论证国产RFID 中间件产品化的可行性,提出国家对该领域的支持模式和总体发展思路。RFID 技术发展目前以前端设备为主,并逐步走向以软件集成与服务为主导。应该强调的是,RFID 软件攻关框架、技术路线、产品体系的设计很关键,因此,国家部署相关课题时,应注意彼此衔接、形成体系,将攻关内容纳入到体系之中。
首先,应该培育通用 RFID 软件产品。通用RFID 软件产品应该是从各种应用软件中抽取共性通用模块形成的。目前,国内RFID 软件应用规模小,应用行业有限,因此,国产RFID 软件目前还是个性化居多,导致RFID 软件产品化难度较大。其次,给予资金扶持。打造软件产品前期投入一般很大,政府需要持续投入才能保证最终实现产品化目标。第三,软件开发要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尤其要体现RFID 技术优势,如自动采集、事件触发、信息跟踪等。第四,建立面向服务的软件管理模式,在应用中体现整合效果,便于系统发展和维护。最后,软件产品在中国市场不容易得到用户认可,应考虑软件如何与硬件捆绑。
我们主张“通用技术向RFID 延伸”,进行软件基础整合的思路。即RFID 软件开发要利用已有基础,避免低水平重复,选取目前国内有代表性的软件与RFID 技术进行整合,提升国产软件水平。
软件产品的定位有高、中、低端之分。目前在高端市场,我们很难与国外公司竞争,但可以研制高端软件,来与国外中低端软件抗衡。通过RFID 攻关项目,推动国产软件产品水平的提高,实现软件组件可拆分、可配置,提供核心产品模块和二次开发接口,增强接口描述能力。同时,国产RFID 软件产品可以首先在应用示范工程上用,免费提供产品和服务。在 2006 年3 月举办的一次RFID 软件中间件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我国软件产品化有三种模式: (1)示范工程推动。这种模式下开发的软件个性化太强,离产品化要求距离较大; (2)有针对性进行软件产品技术攻关,然后进行推广应用。在这种模式下,产品原型开发出来之后,开发者主动推广的积极性不够,产品得不到快速完善; (3)建立统一的软件体系架构,组织多个团队在一个体系框架上进行协同攻关。这种模式便于打造软件产品,但需要长效组织保障机制,要求组织单位协调能力强,利益分配合理。在现阶段,RFID 软件产品化采用“(1)+(2),同时探索(3)”模式较适合。
霍尔传感器相关文章:霍尔传感器工作原理
电度表相关文章:电度表原理
霍尔传感器相关文章:霍尔传感器原理
评论